第二章、不務正業(第2/3頁)

這是是勛所要關注的第二個問題:大力發展工商業。這塊兒主要是交給工曹掾毌丘興負責的——是勛有時候不禁想啊,我會不會提前上千年把“晉商”集團給搞出來呢?

是勛關注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匈奴。離開永安的時候,他曾經授予北部督郵賈衢四字方針:“編戶齊民。”其實這不是是勛的發明,原本歷史上,十來年後,曹操就會這麽幹的。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召呼廚泉率諸王入覲,從此除了一個右賢王去卑以外,把他們全都留在鄴城,不放回家了。去卑雖歸平陽,曹操卻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分散於河東蒲子,太原茲氏、祁縣、大陵,以及新興郡(本屬太原郡)內,編戶齊民——跟漢人一樣納入政府的戶籍體系,統一管理。

應該說,曹操這一手是很老辣的,倘若不起波折,假以時日,很可能就直接把匈奴族給消化掉了,那時候匈奴人就真真正正地變成了漢人。雖然後來西晉的腐朽統治加“八王之亂”打斷了這一融合進程,但從第一個亂華的劉元海連匈奴名字都沒留下來,造反還要打“漢”字旗號,就可以看出,這政策還是起過一定實效的。

所以是勛也打算這麽幹,而且比曹操更加激進——反正那些貴族都已經被他牢牢捏在手心裏了。他命賈衢把留在四縣的匈奴老弱婦孺全都打散,析分成戶,授予土地,並且五年免稅——曹操的政策是永久免稅的,是勛覺得不妥,這不是人為地制造民族隔閡嗎?呼廚泉、去卑你們那些兵我暫且管不了,但他們的家人都已經散開了,等他們老了回到家,子弟們還能再輕易聚攏起來嗎?

匈奴既已編戶,其奴自然大批獲釋,部分恢復成佃農,部分麽——曾二狗跑過來,直接買走去挖礦了。

是勛所要關注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養兵和練兵。他不管來源、地域,選拔了前次戰爭中很多優秀的戰士,納入自家部曲當中,擴編為四屯一個部,任命郭淮為司馬。孫汶已經從翼城領兵返回了,郡兵交給他和王淩統率,但在上面又添了個司馬懿,負總的責任。

是勛把工作全都安排妥當了,於是再次大撒把——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事務官,當年做少府差點兒沒累殘了,如今麾下那麽多一流、準一流的人傑,該放手就必須放手,跟諸葛亮學毫無前途。當然啦,這所謂的大撒把,不是孔融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大撒把,是勛先安排了任務,設定了目標,然後見天兒還要抽查。

是勛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科研方面。一則,繼續擴大火藥作坊的產量,加速改良火箭,他把此前制造的那種火箭車定名為“獬豸車”,因獬豸能觸邪者也,此外,還開始研究更方便運輸和使用的“一窩蜂”。

二則,他終於可以開始研究印刷術啦。許下的作坊始終沒能造出更好的紙來,大概因為領頭人李才哥被是勛給帶來了河東的緣故,但經過李才哥等人的努力,河東紙坊倒是終於研制出了比較符合是勛要求的新紙——當然啦,李才哥等皆得重賞。於是是勛官方招募了一群石匠,開始搞石版印刷。

其實無論成本還是工藝,木版印刷都比石版印刷要省事兒得多,然而是勛有個誤區,首先印刷術來源於石碑拓印技術,其次是勛前一世學過刻章,但是沒學過刻木頭,所以本能地覺得應該先搞石版印刷。當然啦,他也不會放過木版印刷,召了些木匠來研究,但自己還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石印上。

自己不用走碑拓的老路,當然一上來就可以刻反字陽文,然後請韋誕造出各種品質的墨來,逐一施用,擇其善者。可是這邊兒石印才剛有點兒譜,那邊木印倒先成功了。是勛這個懊惱啊,白走了彎路了……是勛出鎮河東以後,曹操把建安石碑的活兒交給了太中大夫孔融——那家夥最近跟曹操越來越離心離德,覺得自己不受重用,那好吧,給你找點正經活兒幹。誰料想孔文舉仍然跟做少府一般光動嘴皮子不幹實事兒,活兒全都落在許慈等人肩上。好在許慈有好幾千太學生可以使喚,是勛、司馬懿又早就把規章制度給定好了,故而蕭規曹隨,也就進度落後一些,沒出什麽大妖蛾子。

到了這個時候,不光《易》、《書》,就連《詩經》也已經校訂完畢,並且即將刻成,許慈早有副本送來安邑。於是是勛就先刻這三套書,以較厚的楮皮紙為封面,以麻繩裝訂,刻完了先進獻給劉協和曹操,然後就交給商人們,運到各處去販賣。

他考慮得有所不周,這邊兒新印得的書才剛離開河東境內,包括太學在內,許都大小衙門,還有熟識的士人,就全都寫信來求。是勛一方面加大書坊規模,加快印刷,一方面也派人去跟曹操哭窮——我不好跟他們收錢,可要再這麽下去,河東的府庫就要空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