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貽笑天下的大阪事件判決那一年,正是朝鮮派遣樸定陽赴美之時。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表明朝鮮是獨立國。假如金玉均得到玄洋社的支持,把日本的敢死隊弄到祖國的土地上來,就能獲得“獨立”嗎?想到此,不禁令人感到樸定陽的功績實在不小。

樸定陽的事給袁世凱很大打擊。他的最大任務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當朝鮮趙太妃故去時,以強制舉行賜奠儀式,挽回了樸定陽赴美所造成的脫離宗屬的印象。據說,這次賜奠,朝鮮政府花費了數十萬金,朝鮮在財政方面本來已瀕臨破產,而接受清廷的賜奠,不但損傷了獨立國的體面,財政也被逼上了絕路。

朝鮮政府的財政是慢性赤字,多次向外國交涉借款,大都被袁世凱阻撓,均未成功。1890年初,朝鮮政府派遣法裔美國人查爾斯?勒讓德爾去日本,交涉一百五十萬元借款事宜。這個人的漢名叫李仙得。條件是以十二年的關稅做抵押,十二年後本利還清,結果也沒成功。當然,並不完全是袁世凱從中作梗,英國總領事禧在明也反對朝鮮從日本借款,他與袁世凱采取了同一步調。另一方面,李仙得同日本的交涉並不順利。

朝鮮慢性赤字的最大原因是“壬午軍亂”(1882年)給日本的賠款。依據《濟物浦條約》,賠款為五十萬元,每年十萬元,五年付清。另外,還有因軍變死傷的日本人撫恤金五萬元。

朝鮮已經從清政府借了白銀五十萬兩。李鴻章命招商局和礦務局準備銀子借給朝鮮,正是“壬午軍亂”之年。年利八分,十二年還清。

“壬午軍亂”的三年後,朝鮮政府付不出賠款了,又向德國美亞商會借了兩萬英鎊。年利一成二分,以沙金、牛皮等所課的關稅做抵押。作為附加條件,運輸糧食必須使用德國船只。利率既高,附加條件也苛。美亞商會是資金雄厚、獲利較多的公司,當然要提出一些有利於自己的條件。美亞商會在中國人中間以“世昌洋行”而聞名,恰如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之類公司。

袁世凱介入此事。他認為利率過高,條件太苛。

擔當朝鮮稅關總稅務司的墨賢理,也因為未同他商量,竟將關稅抵押出去,大為不滿,強烈反對。

由於袁世凱和墨賢理的反對,美亞商會把條件放寬。後來德國領事布魯德拉從中調停,年利降為一成。

朝鮮政府恨透了事事強調“宗主國”而肆意介入的袁世凱,但這次向美亞商會的借款問題,由於袁世凱的介入,減輕了不少負擔,可算是他的寥寥無幾的功績之一。

不過,袁世凱介入的目的,並不是要幫助朝鮮政府脫離困境,而是在執行天津的主子李鴻章的指示。看一看李鴻章給袁世凱的指令電文就可明白,美亞商會提出的獨占糧食運輸,會給予中國商人以嚴重打擊,這才是袁世凱介入的最大動機。至於減少了利率,朝鮮政府得到好處,只不過是副產品而已。

從美亞商會借來的款子,並沒有用作再建財政的資金,而是支付了賠款,所以,左手進來右手出去,沒有產生任何良好的影響。此後,朝鮮政府每逢有困難,便向美亞商會借款,甚至還采取了貨幣鑄造機、槍炮、彈藥等實物支付的形式。於是,美亞商會便成為德國向朝鮮擴張的尖兵。很可能美亞商會同德國政府有密切聯系,許多行動都是政府指示的。

經李鴻章介紹,英商的怡和洋行和香港上海銀行也曾借錢給朝鮮政府,年利一成,可能是仿照美亞商會的前例。

債權人有很大的發言權,這是理所當然的。清廷必須防止某一國在朝鮮獲得很大的發言權,所以,德國的力量加強了,便幫助導入英國借款,以取平衡。李鴻章的這一套手法,作為執行者的袁世凱,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朝鮮政府向美亞商會借款,東一筆西一筆,不知不覺中增多起來,兩年後竟達到二十余萬元。

這下子朝鮮政府不得不想一個治本之策了。於是,橫下一條心,打算從法國銀行一次借入二百萬法郎,半數作為財政再建資金,半數還債。但是,袁世凱反對,這一計劃在表面上便銷聲匿跡了。

袁世凱反對的理由極其明顯:在屬國朝鮮,再也不能增強別國的發言權了。他認為,如要借款,就應該與宗主國清廷洽商。然而,朝鮮舉國一致,要爭取獨立自主,正與袁世凱的主張相反。同樣是借款,也要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借,因為宗主國再加強發言權,只會使實現無比重要的獨立自主的時間拖長。

清政府的財政顧問——英國人羅伯特?赫德主張,清政府應借款給朝鮮,讓朝鮮把外債通通還清,變為只欠清政府的。赫德還建議清廷向各國聲明:清與朝鮮之間有宗屬關系,拒絕他國向朝鮮提供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