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的西西裏之戰(第5/10頁)

雷古盧斯登陸非洲

迦太基雖受相當重大損失,卻立即回航迦太基灣,以保衛本土。因其預料羅馬軍必於此灣登陸。但羅馬人卻不選形成迦太基灣之半島的西岸,而選東岸,此處的克魯佩亞灣,港面寬闊,幾足以阻擋各方風險,而港鎮則坐落於沿岸突起平原之盾形高地上,為港口形成極佳之防衛。羅馬大軍登陸,未受任何阻撓,於小山上建立根據地,未久即環以壕溝,進出自由。羅馬軍橫掃該地,課征貢物,運往羅馬之奴隸竟達兩萬之眾。羅馬人以稀有的幸運,旗開得勝,犧牲甚微;目的似乎已達。自信心之強可從一事見出:元老院決心召回艦隊之大部分及半數部隊;馬庫斯·雷古盧斯單獨率領四十艘戰艦、一萬五千步兵、五百騎兵留守非洲。初看之下,信心似乎並不為過。迦太基軍灰心喪志,不敢進犯平原,卻在多叢林的峽谷中屢遭挫敗,因為在這種地形中,騎兵與象隊無法施展威力。城鎮大量降伏;努米底亞人叛變,竄犯一無屏障之鄉野。雷古盧斯本可寄望不久圍攻首府,並依此計劃在突尼斯近郊紮營過冬。

媾和失效

迦太基人士氣已潰,請求談和。但執政官所開條件卻令他們無法接受:不但需割讓西西裏與薩丁尼亞,而且迦太基人需放棄其海軍,將戰船交予羅馬——這是將迦太基置於那不勒斯、塔倫圖姆同一地位;迦太基在陸軍仍得守住戰場、海軍仍得守住海洋、首都屹立不搖之際,絕不肯接受此等屈辱條件。

迦太基之準備

巨大的熱情點燃了東方各族——即使至為卑下者——的高貴火焰,逼使迦太基人展現店老板民族前所未有的努力。那在西西裏與羅馬人從事如此輝煌遊擊戰的哈米爾卡,帶著西西裏軍隊的精英回到利比亞,構成新征軍的核心。迦太基人的關系與黃金,使他們一隊接著一隊取得努米底亞的騎兵,此外並有大量希臘傭兵;其中有著名的隊長,斯巴達之贊提帕斯,其統禦天才及戰略技巧對新主人貢獻極大[3]。是年冬季,當迦太基人做如此積極準備之際,羅馬將軍卻於突尼斯按兵不動。究竟是他未曾料及大禍臨頭,還是他的軍人榮譽心阻止他采取應對的對策,則無人得知。總之,他並不宣布放棄圍城(這也實是他當時完全無能為力的),卻幽閉在克魯佩亞的碉堡中,跟他的一小撮人員處於敵對的首都城墻之外,甚至既不防守撤往海上營地的退路,也不設法獲取一支優良的輕騎兵——而後者他非常需要,又容易從努米底亞叛軍那裏取得。這樣,他任性地把自己及部卒置於以前阿加索克利斯同樣絕望的境地。

雷古盧斯敗北

春天(公元前255年)一到,情勢已如此改變,以致迦太基人首先發難,向羅馬宣戰。這在他們自然不過,因為迦太基必須在羅馬援軍到達之前,把雷古盧斯的部隊逐出非洲,不然後果不堪設想,也正是這個原因,羅馬人希望留下來。羅馬人自恃在開闊的戰場上所向無敵,便不顧軍力的懸殊(兩方步兵大約人數相當,但迦太基的四千騎兵和一百頭大象卻占據決定性的優勢),也不顧地形的不利——可能在突尼斯不遠處的大平原——而接受挑戰。當天指揮迦太基軍的贊提帕斯首先率騎兵沖向敵方騎兵——像平常一樣,羅馬騎兵布陣在兩翼;在迦太基龐大馬陣之前,羅馬寥寥幾個中隊的騎兵迅即化為煙塵,而步兵則被兩翼包抄。但羅馬軍團不畏危險,進攻敵陣;盡管象隊如墻擋住右翼與中鋒,羅馬左翼卻得以閃過,纏鬥象陣右側雇傭步兵,徹底殲滅之。但這一翼的成功也正破壞了羅馬的陣式。主力部隊在前方遭受象隊攻擊、兩側及後方遭騎兵包抄的情況下,形成方陣,英勇衛戰,最後終至被攻破而悉行掃滅。勝利的羅馬左翼步兵,又跟仍然未受損傷的迦太基中鋒相遇。由於地理環境及敵人騎兵的絕對優勢,羅馬左翼戰士盡數被砍倒或俘虜,得以逃至克魯佩亞的人數頂多只有兩千——主要是輕裝部隊與騎兵,在接戰開始時被沖至外圍的人員。被俘者之中包括執政官本人,後來他死於迦太基;他的家人,以為迦太基人對他未依照戰爭慣例對待,對兩個迦太基貴族俘虜施以極殘酷的報復,甚至連奴隸都於心不忍,報告護民官,由護民官下令,始終止此無恥的殘酷行為[4]。

撤出非洲

當這可怕的消息傳抵羅馬之際,羅馬人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立即搶救被封鎖在克魯佩亞的殘余。一支三百五十艘戰船的艦隊當即出發。在赫米安岬角大勝迦太基艦隊,折敵艦一百一十四艘。羅馬艦隊到達克魯佩亞時,在此處掘壕溝防護的殘軍已難以支撐,正面臨絕境。設若這支艦隊及早派出,很可能轉敗為勝,將迦太基之戰提早結束。然而現在,羅馬人已因慘痛教訓而失去判斷能力,在克魯佩亞救出殘軍之後,立即返航,自動放棄這個可以讓他們登陸非洲的據點,並拋棄眾多的非洲聯盟,任他們遭受迦太基報復的命運。迦太基不放棄這可以填滿他們空虛府庫的機會,課征一千銀塔蘭特(244000鎊)與兩萬頭牛,反叛社團的首腦一律釘十字架——據說有三千人,而迦太基當局這次可惡的殘暴行為實為幾年以後非洲爆發的革命埋下種子。羅馬人這邊,則像以前成功時若有天助一般,現在也禍不單行,於歸航中遭遇暴風,戰船與水手四分之三葬身海底;同到港口者僅八十艘(公元前251年7月)。船長們曾預言有大風暴,但那急就章的羅馬艦隊司令們卻下令照樣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