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南方諸國(第3/3頁)

《新書·宋慶禮傳》雲:武後時,為嶺南采訪使。時崖、振五州首領更相掠,民苦於兵。唐時,今瓊州島置崖、振、瓊、儋、萬安五州。萬安州,今萬寧縣。使者至,輒苦瘴癘莫敢往。慶禮身到其境,諭首領大誼,皆釋仇相親,州土以安,罷戍卒五千。此今瓊州島之情形也。

四裔之遵陸而來者,自天寶以降,雖漸覺德不及遠,其航海而來者,則訖五代仍盛。《新書·地理志》載入四夷之路七,而由海者二焉。登州入高麗、渤海道,即自今蓬萊入海,緣遼東半島東岸至新羅,西北泝鴨綠江,過句麗故都,遵陸行,抵今吉林,以至渤海境者也。廣州通海夷道,則自廣州西南行,過占城,出麻六甲海峽,入印度洋,抵錫蘭,緣印度西岸行,以入波斯灣而至大食之縛達。此路經近世西洋史家考證明白,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備載之。見其書第六章。商務印書館本。馮氏雲:此蓋當時波斯、大食海舶往來要道。日本桑原騭藏《蒲壽庚傳考證》四雲:西歷九世紀中葉,阿刺伯地理學家易逢柯達貝氏(Ibnkhordadbeh)所著書,與賈耽所傳,方向相反,而大致相同。據馮攸譯本,易名《唐宋元時代中西通商史》,商務印書館印行。欲考南海海舶所經,當以釋藏諸傳補之。據所考:則出口之地,最多者為廣州,次則交州,亦間由今合浦、欽縣。航程所止,或為蘇門答刺之室利佛逝,或為印度南端之師子洲,或為印度之耽摩立底、耶伽缽亶那、訶利雞羅。廣州、印度間諸海港,則有交州、占波,馬來半島東岸之郎迦戌,爪哇之訶陵,蘇門答刺之室利佛逝、末羅瑜,馬來半島西岸之羯荼,翠藍嶼之裸人國雲。第七章。此時中國、大食,皆有海舶。大食之舶,較中國小而速,而亦較脆弱。西歷十世紀中葉,五代末。馬庫狄氏(Masudi)由波斯灣之巴士拉,乘大食賈舶至馬來半島之基拉(Killah),言其地為西方賈舶所集,東行者恒至其地易中國舶。又言唐末內戰未作時,中國賈舶常迳至西方,西方賈舶亦迳來中國雲。《蒲壽庚傳考證》三十。劉繼宣、束世澄《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雲:顏斯蹤《南洋蠡測》謂新忌利坡新加坡。有唐人墓。張燮《東西洋考》,謂爪哇國人分三種:曰唐人、土人、西蕃賈胡。馬庫狄於西歷九百四十三年晉高祖天福八年(943年)。至蘇門答臘,見其地有華人甚多,從事耕植,巴鄰旁尤為薈萃之樞。第二章。亦商務印書館本。則不惟估客,即農民亦有移居者矣。海表習呼中國人為唐,蓋由於此。宋朱彧《萍州可談》雲: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崇寧間,臣僚上言,邊俗指中國為漢、唐,形於文書,乞並改為宋。詔從之。然《明史·真臘傳》雲: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海外諸國皆然,則所能改者,亦止於官文書而已。蒙古時,西域稱中國人曰桃花石,說者頗多,桑原騭藏謂實唐家子三字之音譯,說頗近理,見所著《蒲壽庚傳考證》三十三。印度、南洋,亦有海舶通中國。日本僧元開撰《唐戒師鑒真赴日傳戒行記》,謂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見費瑯《南海中波斯》,在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中,商務印書館本。婆羅門指印度,昆侖則南洋黑人之稱也。其時為西歷七百四十二年,唐玄宗之天寶二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