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唐中葉後四裔情形(第2/3頁)

中國文化,既東行而被朝鮮,亭毒既深,則又折西北行,以啟發其地之民族。首被其澤者,實為渤海。其遺澤下啟金源,余波且及於蒙古,伏流又發為滿洲。其波瀾,亦可謂壯闊矣。渤海欽茂徙上京,已見第五章第五節。寶應元年(762年),詔以渤海為國,欽茂王之。祚榮僅為郡王,至此乃進為國王。此後或先封郡王,進為國王。大歷中二十五來。貞元時,東南徙東京。見下。死,私謚文王。子宏臨早死,族弟元義立。一歲,猜虐,國人殺之。推宏臨子華玙為王,復還上京。改年中興。死,謚曰成王。欽茂少子嵩璘立,改年正歷。建中、貞元間凡四來。死,謚康王。嵩璘受冊,在貞元十一年(637年),見《舊書·本紀》。子元瑜立,改年永德。死,謚定王。弟言義立,改年朱雀。死,謚僖王。言義受冊,在元和八年(813年)。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謚簡王。從父仁秀立,改年建興。其四世祖野勃,祚榮弟也。仁秀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元和中,凡十六朝獻,長慶四,寶歷再。太和四年(830年)死,謚宣王。仁秀受冊,在元和十三年(818年)。子彰德早死,孫彝震立,改年鹹和。終文宗世,來朝十二,會昌凡四。彝震受冊,在太和五年(831年)。死,弟虔晃立。受冊在大中十二年(838年)。死,玄錫立。鹹通時三朝獻。《新書》記渤海世系止此。下文雲: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遂為海東盛國。至是之是字,所指何時,殊不明白。下文又雲: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似是道其盛時疆域,則謂為海東盛國者,其時當在仁秀已後。華玙年號曰中興,則欽茂時似曾中衰,其徙上京,或有不得已之故,然華嶼以後五世,亦未聞其有所作為,則其時或僅克定禍亂,而中興之效,則至仁秀而後見也。五京者:上京龍泉府,臨忽汗海,即忽汗州,已見第五章第五節;中京顯德府,治顯州;西京鴨淥府,治神州,已見第四章第四節;東京龍原府,《新書》雲:東南瀕海,日本道也。日本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雲:在琿春;南京南海府,《新書》雲:新羅道也。津田左右吉雲:在鹹鏡北道之鏡城。《渤海史考》,陳清泉譯,商務印書館本。《新書》又雲:定理府為挹婁故地,東平府為拂涅故地,鐵利府為鐵利故地,懷遠府為越喜故地。挹婁疑即虞婁,挹婁為舊名,虞婁或正其異譯也。與拂涅、鐵利、越喜,皆靺鞨部名,亦見第五章第五節。又有鄚頡府,不言為何部故地,然鄚頡二字,甚似靺鞨異譯。又有率賓府,曰率賓故地,率賓之名,不見唐世,然即金世之恤品,蓋亦靺鞨部族也。拂涅,蓋即金史之蒲聶,皆部落之名,久而未變者。東北部族,靺鞨為大。觀此,知仁秀時悉已臣服之矣。稱為盛國,不亦宜乎?

《舊書》敘渤海建國事訖,乃雲:風俗與高麗及契丹同,頗有文字及書記。此蓋述其初建國時事,其文字當受諸句麗?其後數遣諸生,來入太學,則迳受諸中國矣。《舊書》本傳:太和七年(833年),彝震遣同中書省平章事高寶英來謝冊命,仍遣學生三人隨寶英,請赴上都學問;先遣學生三人,事業稍成,請歸本國,許之。其所遣學生,似是每次三人,遠不如新羅、日本之多,然亦久而未替。且其人或尚有私來者也。其官制,《新書》述之頗詳,雲:大抵憲象中國。《舊書·本紀》:太和六年(832年),內養王宗禹渤海使回,雲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則不惟官制,兵制亦憲象中國矣。渤海史跡,朝鮮、日本,均有留遺,其文物誠可雲甚盛。然地雖廣而人不多。門藝言高麗盛時,強兵三十余萬,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見第五章第五節。論者或疑為獻媚中國之辭。然《新五代史·渤海傳》,謂祚榮並比羽之眾,其眾四十萬。歷來外夷勝兵之數,大抵當口數五之一,後漢世之匈奴即如此。外夷政簡,其戶口之數,必較中國為翔實也。則渤海勝兵,不過八萬。地處苦寒,戶口雖或增加,不能甚速。雲當句麗盛時三之一,已是侈言之矣。靺鞨後來,雖多臣服,度亦不過如遼之屬國,盛時來通朝貢,可借兵糧,一敗即瓦解矣。即遼之部族,亦系如此,不獨屬國也。此其所以不祀忽諸也。

渤海至五代時,仍數通朝貢,其王之名為。見於歐《史·本紀》者:開平元年五月、二年正月、三年三月、乾化元年八月、二年三月、同光元年正月、二年五月、三年二月、天成元年四月、七月、長興三年正月、清泰二年九月,皆記其遣使者來。其中開平三年(909年)、同光二年(924年)、三年(925年)、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之使,皆明言其為 所遣。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顯元年。為契丹太祖所滅。然契丹所得者,不過其都城及其扶余府之地而已。《新書》本傳:扶余故地為扶余府,常屯重兵以扞契丹,其地即遼之黃龍府,今之農安縣也。契丹太祖之攻渤海,以天贊四年閏十二月丁巳圍扶余府。明年,即天顯元年正月庚申,拔之。丙寅夜圍忽汗城,己巳,遂出降,蓋如迅雷之不及掩耳。余地蓋本無多兵,故皆傳檄而下,復叛者亦即平定。然契丹所能控扼者,亦不過忽汗城而已。以人皇王倍主之,倍旋奔唐,契丹此後恃為重鎮者,亦不過黃龍而已。其偏遠之地,多不服契丹,仍有通使譯者,故《新史》本傳言其至顯德末常來朝貢也。其後事於《宋遼金元史》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