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武後得政代唐(第2/3頁)

高宗八子:長廢太子忠。次原王孝,早薨。麟德元年(664年)。次澤王上金。次許王素節。素節母,蕭淑妃也。次弘,次賢,次哲,即中宗。初名顯,封周王。儀鳳二年(677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武後聖歷元年(698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次旦,即睿宗。初名旭輪,封殷王。乾封元年(666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669年),徒封冀王。去旭字。上元二年(675年),徙封相王。儀鳳三年(678年),改名旦。徙封豫王,降為皇嗣,依舊名輪。中宗為太子,封為相王,又改名旦。皆武後所生。忠之廢,封為梁王,為梁州都督。今陜

西南鄭縣。後徙房州。今湖北房縣。顯慶五年(660年),廢為庶人。徙黔州,囚於承乾故宅。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後詳決。《舊書·後紀》。後因牽制帝,專威福。帝不能堪。《新書·上官儀傳》。麟德元年(664年),後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為蠱祝。宦人王伏勝發之。上密召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後。左右馳告後。後詣帝上訴。帝羞縮,待之如初。《新書·後傳》。儀先為陳王谘議,與伏勝俱事忠,於是許敬宗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儀、伏勝皆被殺。忠亦賜死。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帝稱天皇,後稱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後垂簾於禦坐後,政事大小,皆與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欲下詔令後攝國政,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舊書·高宗紀》上元二年(675年)。又《李義琰傳》,義琰亦諫止帝。後乃更為太平文治事,大集諸儒內禁殿,撰定《列女傳》《臣軌》《百寮新誡》《樂書》等。因令學士密裁可奏議,分宰相權。後自立後即與政事,至是二十年矣。是歲,太子弘卒。新舊《書·弘傳》皆雲:弘以蕭淑妃女義陽、宣城二公主幽掖庭,年逾三十,請即出降,忤後意。惟《舊書》不雲弘被害,《新書》則雲遇鴆,《本紀》又徑書天後殺皇太子。《通鑒考異》雲:《實錄》亦不言弘遇害,《唐歷》則雲請嫁二公主,不以壽終,而李泌對肅宗,亦有天後圖臨朝鴆殺弘之語。案請降二公主,何至一怒而欲殺?武後是時欲圖臨朝,豈復弘所能沮?則謂後殺弘殆不足信也。弘既死,乃立賢為太子。永隆元年(680),又廢之。新舊《書》皆雲:有明崇儼者,以左道事後,言英王類太宗而相王貴,賢聞惡之。宮人或傳賢為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聞之,益自疑。調露中,天子在東都,崇儼為盜所殺,後疑賢謀,遣人發其陰事。詔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禦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雜治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乃焚甲於天津橋,而廢賢為庶人。開耀元年(681年),徙巴州。今四川巴中縣。及武後廢中宗,命丘神 往巴州檢校賢宅,神 逼令自殺。太宗子曹王明,先坐與賢通謀,降封零陵王,徙於黔州,都督謝佑脅令自殺。賢好聲色,與戶奴狎昵,事見《舊書·韋思謙傳》,則其人確有失德,然罪不至廢。至於焚甲天津橋,則所以示與人耳。賢在是時,豈能為武後之害?武後雖殘,亦未聞自殺其子,然則謂賢為韓國所生,其事或不誣也。賢既死,乃立哲為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哲立,是為中宗。

中宗之立,太後臨朝稱制。明年,中宗嗣聖。武後廢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為光宅。二月,廢帝為廬陵王,而立豫王旦。後仍臨朝。九月,李 孫敬業及其弟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起兵揚州。敬業為眉州刺史,坐事貶柳州司馬。敬猷為盩厔令,免官。之奇為給事中,貶括蒼令。賓王為長安主簿,貶臨海丞。求仁為詹事司直,貶黟令。又魏思溫,嘗為禦史被黜,是時為盩厔尉。皆不得志之徒也。眉州,今四川眉山縣。柳州,今廣西馬平縣。盩厔,今陜西盩厔縣。括蒼,今浙江麗水縣。臨海郡,即台州。黟,今安徽黟縣。太後遣淮安王神通孫孝逸討之。神通,見第二章第六節。敬業黨魏思溫勸其直指東都,而薛璋欲先取常、潤。常州,今江蘇武進縣。潤州,今江蘇鎮江縣。敬業從璋計,渡江取潤州。還兵拒孝逸於高郵。見第二章第七節。敗,走潤州。欲入海,為其下所殺。《舊書·裴炎傳》曰:中宗既立,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又欲與乳母五品。炎固爭以為不可。中宗不悅,謂左右曰:“我讓國與玄貞豈不得?何為惜侍中邪?”炎懼,乃與則天定策廢立。炎與中書侍郎劉祎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等勒兵入內,宣太後令,扶帝下殿。徐敬業構逆,太後召炎議事,炎奏曰:“皇帝年長,未俾親政,乃致猾豎有辭。若太後返政,則此賊不討而解矣。”禦史崔察聞而奏炎有異圖,炎遂見殺。鳳閣侍郎胡元範明炎不反,流死瓊州。今廣東瓊山縣。納言劉齊賢、吏部侍郎郭待舉皆坐救炎貶。程務挺時為安撫大使,督兵以禦突厥。炎下獄,務挺密表申理,由是忤旨。務挺素與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構其與裴炎、徐敬業皆潛相應接,武後遣就軍斬之。夏州都督王方翼,夏州見第二章第二節。王後從祖兄也,有邊功,與務挺親善,征下獄,流死崖州。在今瓊山縣境。《新書·炎傳》曰:豫王雖為帝,未嘗省天下事。炎謀乘太後出遊龍門,即伊闕。在洛陽南。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後不出而止。《劉仁軌傳》曰:裴炎下獄,仁軌方留守京師。郎將姜嗣宗以使來,因語炎事,且曰:“炎異於常久矣。”仁軌曰:“使人知邪?”曰:“知。”及還,表嗣宗知炎反狀不告。太後怒,拉殺之。觀此二事,炎似確有意於兵諫。然亦不過欲返政睿宗而已,未嘗欲復中宗也。《舊書·劉袆之傳》:袆之嘗竊語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太後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其意正與炎同。是則廢立之舉,當時輿論,並不以為不然,可見中宗之不克負荷。《炎傳》論雲:惟慮中宗之過失,不見太後之苞藏。自是當時實況,然則敬業等之舉動,謂其非叛焉不可也。至救炎者之駢死,則自出於猜忌。李孝逸雖有功,既為唐之宗室,自亦不能免矣。垂拱二年二月,左遷施州刺史。今湖北恩施縣。三年十一月,《新書·本紀》,事在天授二年(691年),《通鑒》從《舊傳》及《實錄》在此月。復被構流儋州,死。今廣東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