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煬帝事四夷(第4/5頁)

突厥啟民可汗,以大業四年(608年),朝於東都。是歲卒,子咄吉立,是為始畢可汗。《裴矩傳》雲:“矩以始畢部眾漸盛,獻策分其勢,將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設,拜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受。始畢聞而漸怨。矩又言突厥本淳,易可離間,但其內多群胡教導之。聞史蜀胡悉,尤多奸計,幸於始畢,請誘殺之。”帝曰:“善。”矩遣告胡悉:“天子大出珍物,今在馬邑,若前來此,即得好物。”胡悉貪,不告始畢,率其部落,盡驅六畜,星馳爭進。矩伏兵馬邑下誘斬之。詔報始畢曰:“史蜀胡悉,忽領部落,走來至此,雲背可汗,請我容納,今已斬之。”始畢亦知其狀,由是不朝。案《段文振傳》言:文振嘗勸煬帝遷啟民於塞外,則突厥元氣漸復,自啟民時已然,始畢之叛,亦不盡由裴矩之詐諼也。十一年八月,帝巡北塞,始畢謀襲乘輿,義成公主遣使告變。帝馳入雁門。突厥圍城,官軍頻戰不利。帝大懼,欲率精騎潰圍而出。《宇文述傳》雲:述請潰圍而出,蓋述之計,而帝欲從之。樊子蓋固諫,乃止。《蘇威傳》:威亦諫止帝。詔天下諸郡募兵。於是守令多來赴難。九月,突厥乃解圍去。《虞世基傳》言:帝為突厥所圍,戰士多敗,世基勸帝重為賞格,親自撫循;又下詔停遼東之事。帝從之。師乃復振。及圍解,勛格不行;又下伐遼之詔;由是朝野離心。《舊唐書·裴瑀傳》亦雲:勸帝下詔,明告軍中,赦高麗而專事突厥。以此出為河池太守。河池,今陜西鳳縣。《隋書·高麗傳》謂帝受降後,仍征高元入朝,元竟不至。帝敕諸軍嚴裝,更圖後舉,會天下大亂,遂不克復行。則事雖未果,其謀迄未嘗息也,亦可謂至死不悟矣。

大邏便之執,其國立鞅素特勒之子,是為泥利可汗。卒,子達漫立,號泥撅處羅可汗。其母向氏,本中國人,生達漫而泥利卒,又嫁其弟婆實特勒。開皇末,婆實共向氏入朝,遇達頭亂,遂留京師。處羅居無恒處,然多在烏孫故地。復立二小可汗,分統所部:一在石國北,以制諸胡國;一居龜茲北,其地名應婆。大業初,處羅撫禦無道,其國多叛。與鐵勒屢相攻,大為所敗。時裴矩在敦煌,知處羅思其母氏,奏之。煬帝遣司朝謁者崔君肅據《西突厥傳》。《本紀》作崔毅。賫書慰諭之。處羅遣使朝貢。帝西狩,遣召處羅會大鬥拔谷。其國人不從,處羅遂謝使者。帝大怒,而無如之何。會其酋長射匱達頭孫。遣使來求婚。裴矩請拜為大可汗,以裂其國。帝召其使者,言處羅不順,射匱有好心,吾將立為大可汗,令發兵誅處羅,然後當為婚也。射匱聞而大喜,興兵襲處羅。處羅大敗,遁於高昌東,保時羅漫山。麹伯雅上狀。帝遣裴矩將向氏親要左右,馳至玉門關晉昌城。晉昌,晉縣,故城在今安西縣東。矩遣向氏使詣處羅所曉諭,遂入朝。以七年十二月,據《紀》。朝於臨朔宮。在涿郡。明年,詔留其累弱萬余口,令其弟達度闕據《西突厥傳》。《裴矩傳》作闕度設。《通鑒》作達度闕設。畜牧會寧郡。在今甘肅靖遠縣東北。處羅從征高麗,賜號為曷薩那可汗。《本紀》作曷娑那。十年正月,以宗女為信義公主妻之。帝將復其故地,以遼東之役未遑也,每從巡幸。江都之亂,從宇文化及至河北。化及將敗,奔歸京師,為北蕃突厥所害。處羅先與始畢有隙,始畢遣使請殺之。達度闕為李軌所滅。皆見《舊唐書·西突厥傳》。處羅未嘗犯順,煬帝徒忿其不朝,遽嗾射匱破壞其國,實為無道之舉。《裴矩傳》言:帝自遼東還,至涿郡,以楊玄感初平,令矩安集隴右,因之會寧存問曷薩那部落。遣闕度設寇吐谷渾。頻有虜獲,部落致富。還而奏狀,帝大賞之。則又使突厥破壞吐谷渾也。亦可謂無道之至矣。

《鐵勒傳》雲:大業元年(605年),處羅擊鐵勒諸部,厚稅斂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集其魁帥數百人,盡誅之。由是一時反叛。立俟利發俟斤契弊歌楞為易勿真莫何可汗。契弊,即《唐書》之契苾。歌楞,即襲吐谷渾之歌稜也。居貪汗山。復立薛延陀俟斤字也咥為小可汗。處羅敗,莫何始大。伊吾、高昌、焉耆諸國悉附。大業三年(607年),遣使貢方物。自是不絕雲。

《奚傳》雲:大業時,歲遣使貢方物。《契丹傳》雖無文,亦當同之,特史有漏略耳。《靺鞨傳》雲:煬帝初,與高麗戰,頻敗其眾。渠帥度地稽率其部來降,居之柳城。此為靺鞨部族入居塞內之始。蓋違高麗之難而來也。

東南海路,煬帝所通者,為流求及赤土。流求,《傳》雲: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建安,今福建建甌縣。水行五日而至,蓋今之台灣也。其人深目高鼻,頗類於胡,而有文身食人之俗。又雲:大業元年(605年),海師何蠻雲,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裏。三年(607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案時或別有夷邪久國,所用布甲,與流求同,不必流求即夷邪久也。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陳稜傳》作周。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義安,宋縣,今浙江諸暨縣楓橋鎮。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昆侖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載軍實而還。據此傳,似朱寬入海,意本不在流求,而《紀》於三年書遣寬使流求國,疑事後追書,昧於當時情事;抑或誤以四年之事,系之三年。《紀》於四年書倭使來貢方物,固與《傳》見其布甲之言合也。《紀》又於六年二月,書稜、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千口,頒賜百官,與《稜傳》言稜以大業三年拜武賁郎將,後三歲而擊流求者合。然獻俘在二月,則出兵必在五年矣。《稜傳》雲: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野蕃多畏生人,使前此惟與昆侖相稔,見華人必相畏忌,而竟來詣軍中,則似其與華人亦非絕無交接。《流求傳》言朱寬、何蠻因到其國,亦明故知之而非無意遇之也。然則中國之知有台灣,必在大業以前矣。此可見新地之通,多出民間之力,而非政府所能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