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國的權力流氓化(第3/4頁)

普通老百姓只有名,沒有望,有時候連名字也給你省了去。

中正官給那些候補官員評定品級是一項最要的參考依據,稱之為“鄉評”。鄉評中的高分進入官場時起點就高,升遷的速度也快,低的自然起點就低,升遷起來也像蝸牛一樣慢。以後又將各官職都給定了品級,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縣令(縣長)是七品,知府(地級市的市長)是五品之類的。當九品中正制廢除之後,其官職品級的劃定卻保留了下來,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細化,到北魏每個品級又有了正從之分。比如二品有正二品和從二品之分,這就是所謂的九品十八級。甚至在每一級裏面又分上下,如從二品下、正三品上等達到三十六級之多。北宋正一品是不授人的,神宗改制之前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標準的宰相,也才從一品,各部尚書不過也就混到從二品,到了清代,連各部尚書都是一品了,各朝不太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官分品級。

為了讓你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印象,下面我就以馬甲同學為例來簡單說說這個敘述起來很復雜的官員選拔制度。

比如說,朝廷招考官員通知下發後,馬甲同學準備參加今年的考試,他的身份是某鄉侯之子,家中世代為官,應該算是“官N代”。而他的朋友鎮關西同學就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因為鎮關西他爸是村東頭的鄭屠戶,將來只能子承父業,想當官,門兒都沒有。想殺豬,絕對沒人攔你。

馬甲同學在家裏混到了二十出頭,雖然他不上網也不換馬甲潛水,但大字卻不識一籮筐,竊玉偷香的本事倒是非常精通。他老爹馬大甲雖然也沒什麽文化,但家族還是照樣繁衍下去,誰能靠學文化過日子。兒子要參加官員選拔,前期準備工作還是要做的。於是馬大甲就喊來師爺(那個時候稱謀士)面授機宜,讓他領著馬甲去參加三年一度(跟科舉考試的循環年限基本一樣)的官員選拔。

在這之前復習功課已經不是重要的,因為還有比復習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做,那就是找個包裝公司給馬甲同學宣傳造勢,讓父老鄉親都能達成共識,馬甲同學是個好孩子,尊老愛幼,和睦友善。由此可見,包裝是多麽的重要。

跟眼下名目繁多光怪陸離的造星活動一樣,馬甲會在他所處的郡縣內進行各種造勢活動,雖然之前他是一個品行不端甚至是地痞流氓式的不良青年,但經過包裝公司的一番折騰,戴上儒士巾,學會微笑只露六顆牙,再加上偶像派的宣傳攻勢後,馬甲同學立刻就變成了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敗的純情少年。如果再開下粥棚拿點散碎銀子賑濟下災民,假裝流下兩滴同情的淚水,效果會更好。最關鍵的一點是人家生在富裕家庭,家裏不差錢。

這個時候,馬甲在其家鄉就已是婦孺皆知,緊接著,就是“跑部錢進”了,畢竟給官不給官,給個什麽官都是上面人說了算,不是老百姓說了算。

到底是世代為官,到哪兒都是熟人熟臉,在京城叔叔大爺地一通打點,錢送出去不少,人也認識了很多,迎來送往之下,終於混了個臉熟,特別是在那幾個很有可能成為主考官的老爺子心裏留下了好印象。

轉眼間,考試開始了。

主考官(學名:中正)一般是由二品官員擔任,這是個肥缺,也是個很為難的缺,因為官員空缺就那麽幾個,而各個宗族裏的人繁殖力又超強,雖然朝廷不停地增加各種拿錢不幹事的虛職,卻總是供不應求。一到這個時候,這也要考慮那也要協調,弄好了,大家皆大歡喜,弄不好,山水輪流轉的,指不定哪天就栽別人手上了,的確很為難。

等到考官大人來到了地方,就要準備考試了,考試科目沒有科舉考試那麽多內容,也不需要把儒家經典倒背如流,就考你三樣,家世、道德、才能。

這下大家知道為什麽出身寒門的人沒指望了吧,第一科審核家世就讓你卷鋪蓋卷回家了。祖宗三代都是貧農,你還是扛著鋤頭下地去吧。

至於道德,那個時候的領導好像並不喜歡下去搞調研,所以道德這個東西的定位非常虛無縹緲,馬甲同學雖然惡名昭彰,但由於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又花錢請了幾個群眾演員來豐富背景,於是自然也就順利過關。

考完試以後,考官會對考生作一個評語(稱為“狀”),一般都是非常簡明扼要,歷史上最經典的評語當屬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了(不過曹操的評語並不是通過考試得來的)。

再然後就是對馬甲的成績打分了,成績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次(這就是九品中正制得名的由來),有點像小學生成績本上A+、A-的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