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戰鬥讓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第8/19頁)

不過,羅馬並沒在對峙中消極應對,而是利用希臘內部的矛盾展開外交活動,在馬其頓周圍組成一個反腓力五世的希臘同盟。公元前212年,羅馬人與埃托利亞同盟結盟,一起反對馬其頓。

由於反馬其頓聲勢浩大,腓力五世不敢貿然遠征意大利,這大大緩解了羅馬人的外部壓力——如果馬其頓和迦太基同時與羅馬作戰,羅馬將會面臨什麽結局,是令人不敢想象的。而在此期間,腓力五世不得不全力去化解他與其他希臘國家之間的矛盾。直到公元前206年,馬其頓才和埃托利亞同盟實現和解,才有足夠精力來對付羅馬。羅馬考慮到自己已經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而且正在準備進攻非洲迦太基本土,沒有精力與馬其頓糾纏下去,也絕對不能兩線同時開戰。於是,羅馬人決定暫時屈服,於公元前205年同馬其頓締結和約,並接受對自己不利的停戰條件。

不過,腓力五世也不是好糊弄的,當然也並不講信譽——你以為締結了和約,我就真的不進攻你啊!在公元前204年,羅馬人遠征非洲迦太基本土後,馬其頓王腓力五世於公元前203年派艦隊在愛琴海展開攻勢,趁機攻擊羅馬人的後方。是從迦太基撤回鞏固後方迎戰馬其頓人,還是繼續冒險去征服迦太基人,羅馬人面臨著兩難選擇,也面臨著巨大風險——兩線同時開戰,羅馬輕則丟城失地,重則會面臨亡國。

但這一次,好運氣救了羅馬人,讓他們能全力去攻擊非洲迦太基本土——腓力五世與敘利亞的塞琉西國王安條克三世發生了沖突。愛琴海四周的希臘城邦因不堪馬其頓的襲擾,也聯合起來反對腓力五世。腓力五世想西征羅馬,沒想到這麽多希臘城邦趁機反他,不得不全力去對付這些反對勢力。

腓力五世不得人心,運氣也非常不好。公元前201年,馬其頓艦隊被羅德島和帕加馬聯合艦隊打敗。而已戰勝迦太基的羅馬人企圖乘勢向東擴張,以保衛希臘為借口向馬其頓宣戰。這樣,腓力五世讓馬其頓陷入四面楚歌,周邊無一例外都是反馬其頓的國家。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局勢呢?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馬其頓的歷史,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

在腓力五世前一百多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曾經率軍遠征,其國土面積地跨亞歐非三大洲,東方最遠的地方曾到達過印度河流域。當時,羅馬人正在與薩姆尼特人苦戰,馬其頓也將矛頭瞄向東方,志在開辟通往東方的商道,無暇西顧亞平寧半島上那些希臘城邦和拉丁城邦。如果不是馬其頓帝國因亞歷山大大帝突然死亡而分裂,那麽馬其頓早就將擴張矛頭指向西部了,羅馬人、迦太基人等將會在馬其頓帝國面前不堪一擊。或許,那樣將不會存在後來的羅馬帝國。羅馬人是幸運的,但也有自知之明。他們雖然打敗了意大利各城邦,打敗了西地中海強國迦太基,但要打敗東地中海強國、曾經稱霸亞歐非的馬其頓,僅僅憑自己的實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尋找那些反馬其頓的希臘人做同盟者,共同對付馬其頓,然後尋機對其發動軍事攻擊,一點點削弱並最終征服馬其頓。

馬其頓曾經是希臘眾城邦中的一個。亞歷山大大帝崛起時,馬其頓武力兼並過其他大多數希臘城邦,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那些希臘城邦紛紛擺脫了馬其頓的統治,並對其充滿敵意,時刻防止馬其頓再次強大起來。因此,羅馬人與那些希臘城邦聯合組成反馬其頓同盟是有共同目標的。馬其頓時刻想恢復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輝煌,與周邊的鄰居長期處於敵對關系,時刻想吞並周邊的城邦。這令這些城邦的人遠遠比羅馬人痛恨馬其頓。

馬其頓雖然比較強大,但處在眾叛親離、當時幾乎所有周邊國家“群毆”它的狀態之中,這對想東征馬其頓、擴張領土的羅馬來說,是一個天賜的良機——只要打敗了馬其頓,征服其他國家和城邦就容易多了。

公元前200年,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率兩個羅馬軍團渡過亞得裏亞海,到達希臘西部。與此同時,羅馬人展開外交活動,征得了埃托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的支持,還爭取到了西亞強國敘利亞保持中立。敘利亞與馬其頓隔著地中海,也與其關系不好,但是羅馬人擔心自己和其他希臘城邦“群毆”馬其頓時,敘利亞突然加入,或者提出要挾性質的條件,因此先通過外交活動,爭取它中立——羅馬不希望敘利亞參加“群毆”馬其頓,因為敘利亞那時要比羅馬強大,它的參與會威脅到羅馬的“領導權”,會攪亂羅馬借此機會控制其他希臘城邦的計劃。

馬其頓是強大的。腓力五世對羅馬以及周邊城邦的“群毆”是不屑一顧的,因為當時勢力最強大的敘利亞沒參與,宣布中立,就無法使那些“群毆者”在實力上超過馬其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