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民黨軍作戰基礎的增進(第2/2頁)

注意發揮前線指揮官主動性,不過多幹預具體作戰,是蔣介石在第五次“圍剿”期間指揮作戰的一個突出特點,而前線指揮官也表現出相當強的主動精神,對戰役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1934年1、2月間,陳誠與蔣介石曾圍繞著福建事變後的主攻方向展開爭論,最後以蔣介石的退讓而告終。1934年2月,湯恩伯第十縱隊和劉和鼎第九縱隊準備進攻閩西北的將樂、沙縣,然後與第三路軍配合進窺建寧。17日,蔣介石致電劉、湯,令其迅速在將樂、沙縣發動,要求其“就近審度情勢,從速斷行,但無論如何,將樂應派隊先行占領,俾得相機截擊匪部西竄之路”。[71]18日,劉、湯致電蔣介石,同意“以主力使用於將樂方面”。[72]22日,鑒於將樂處沙縣、建寧之間,先攻將樂,有“兩側均受威脅”[73]之虞,劉、湯決定改變計劃,先攻沙縣,並立即付諸實施。2月25日和3月6日,劉、湯所部先後進占沙縣、將樂。根據以占領要地而不以實施殲滅戰為主的“圍剿”總方針,劉、湯先攻沙縣的行動有效卻不失穩重,而蔣實施中間突破、先占將樂切斷建寧紅軍退路的想法雖然兇狠,但風險相對較大,和穩中求進的總思路不無抵觸。正因如此,雖然劉、湯的行動和蔣的具體作戰指示相違背,蔣事後卻未追究。對此,東路軍有關戰報總結為:“匪蹤飄忽無常,情況變化靡定,關於各部隊作戰部署與進展步驟為適時到達,皆以電達要旨命令,俾前方指揮官,得以酌量情況,敏活運用。”[74]得意之色溢於言表。第五次“圍剿”中,陳誠、湯恩伯等國民黨軍前線將領在戰役指揮上的機動處置及蔣介石對其意見的尊重和接受,既調動了前線將領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也使國民黨軍作戰指揮和作戰方針更切合前線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