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淝水之戰 十五 “仁義”的叛徒

中國人常說一句話:“敗軍之將,何以言勇!”苻堅在混亂的潰退過程中身中流矢,單騎逃到淮北,收拾殘卒時已是饑渴交加,其狀況正是英雄末路,悲慘之極。

這時當地有人給苻堅提供吃喝,苻堅吃後連誇美食,下令賜他錦帛,那人堅決不受,說:“陛下舍棄安樂而蒙受苦難,此乃天意。我是陛下的子民,陛下是我的父母,豈有兒子贍養父母而乞求報答的麽?”

苻堅深感羞慚,對夫人張氏說:“朕當初若用朝臣們的諫言,豈會有今日之敗,現在還有何面目君臨天下呢?”說罷潸然淚下,黯然離去。

(一代英雄苻堅在淝水遭遇挫敗,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前半生的過於順利和幸運,造就了他那種浪漫主義英雄的風格。當後半生一幕幕悲劇發生在他身上時,讓人感受到“現實”對於“浪漫”最大的一種嘲諷。)

前秦各路軍隊的大潰退中,戰時有意保存實力的慕容垂的軍隊井井有條地從湖北撤出,東晉方面不知這支秦軍實力,同時顧忌到慕容垂的威名,沒有像東路軍那樣進行追逼,從而使得三萬人馬全軍而退。

苻堅帶著身邊的千余騎兵前往投奔。慕容氏的宗族們一個個興奮不已、摩拳擦掌,都勸慕容垂乘此良機幹掉苻堅,興復大燕。深知慕容垂不忘苻堅知遇之恩的世子慕容寶特意提醒他:“願不以意氣微恩忘社稷之重!(這就是在提醒慕容垂勿以小利而忘大義)”

在此關頭慕容垂顯出英雄本色,答道:“你說得沒錯。現在苻堅信任我才來投奔我,我怎能害他?如果天要他亡,圖謀的機會何患不多?我現在護送苻堅,正可以獲取天下人心。”

好兄弟慕容德接著說:“秦國強的時候吞並燕國,秦國式微當然就要圖它;當年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進諫,被勾踐所滅,這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有道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希望兄長別再猶豫!”

慕容垂長嘆一聲,說:“當年我遭太傅(慕容評)排擠,無所容身,逃到秦國,秦王以國士之禮待我,關切備至;後來我被王猛出賣,根本無力為自己辯白,惟獨秦王相信我,待我之禮更厚,個中恩情怎能忘卻??假如說秦國真是要滅亡了,我要殺他的機會,還怕沒有?關西之地,本來就不是咱們的,自然會有人擾亂,我現在的首要目的是平定關東。君子不乘人之危,不首先做亂,我暫且觀望形勢。”此時左右還有人要勸說,慕容垂一概不聽,把三萬軍隊全權交給了苻堅。

(慕容垂在周圍一片殺苻堅的呼聲之中依舊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殺和不殺,雖只在一念之間,其後果則大不同。慕容垂頗有野心,這在王猛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來了(惟獨苻堅不信,所以慕容垂才說“秦主獨能明之”),所以他這席話若有人理解成虛偽的托詞,也算不上錯。慕容垂事實上看到在這個敏感的時刻殺掉苻堅,顯然既不能成為穩取天下的前提,又可能獨自面對北方群雄的“共同聲討”(後來的姚萇就略遜一籌,不懂這個道理,結果慕容垂果然就成了最“積極”的聲討者之一)。但是不管怎麽說,我們在這裏仿佛看到了一種真正的大俠之間的過招,慕容垂以這段慷慨之詞開始了他的復國道路,走向他人生頂峰,正是再合適不過。故而很有人把慕容垂算在苻堅、王猛之後北方稱得上英雄的人,我們的題目既然是“論英雄”,當然得好好聊聊慕容垂的好戲,對這些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讀讀水木清華和未名空間上《參合陂?慕容垂》,寫得甚好,本文也參考多處,英雄慕容垂的坎坷一生,在其中有詳盡評述。)

慕容垂護送苻堅返回關中,半路上慕容農向慕容垂提出不要再去長安,在關東起事,此時正是時機,慕容垂點頭稱是。

大軍走到澠池,慕容垂對苻堅說:“河北一帶民心不安,聽說王師失利,都蠢蠢欲動。我願奉詔前去鎮撫民眾,順路祭拜祖廟。”苻堅滿口答應。

大臣權翼說:“現在的正理是召集名將,固守關中這一根本。怎可再讓慕容垂回他老家!”

苻堅說:“你說的是對。但朕已答應了慕容垂,平民百姓尚不食言,何況我一國之君?若天意復興他燕國,那也不是我的智力所及的。”還派將軍李蠻、閔亮等人帶三千兵士護送慕容垂前往鄴城。(苻堅和慕容垂的答話如出一轍,他們相互之間的這種信任,並且以恩報恩,在如此亂世之中確顯珍貴。)

苻堅又派遣石越、張蠔、毛當三位將軍分別鎮守鄴城、並州和洛陽,防止關東之亂。權翼不甘心,派武藝高強的勇士在黃河渡橋附近埋伏刺殺慕容垂,慕容垂心生疑竇,和典軍程同交換了衣服和馬匹,自己從涼馬台紮草筏渡河東去。權翼的伏兵出現,才發現中了金蟬脫殼之計,程同騎著慕容垂的快馬,也逃脫了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