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永嘉之亂 四 蜀中流民

說到在蜀地興起的成國,我們就不得不先講講元康年間的連年自然災害。在《通鑒》中,翻到這幾年的歷史,我們就會看到以下這些文字:

(元康四年)是歲,大饑。

(元康五年)荊、揚、兗、豫、青、徐六州大水。

(元康六年)關中饑、疫。

(元康七年)秋七月,雍、秦二州大旱,疾疫,米斛萬錢。

(元康八年)秋九月,荊、豫、徐、揚、冀五州大水。

一連串的災難竟發生在連續的五年之中,而其中涉及關中的,就有三件,作為當時全國的重要地區(關中的長安一直是以西都這樣的重要地位存在的),這些自然災害不可能不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動蕩。(所以我認為不僅是人禍,公元三世紀末的連續天災也是導致以後一百多年十六國混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一點我還將在後文再次提及)

元康八年(公元297年)的關中大饑荒,略陽、天水等六郡的十幾萬流民不得不背井離鄉,紛紛湧入當時比較富足的蜀地。在龐大的流民隊伍中有這麽一族人,在逃荒的路途中,他們十分熱情的幫助照顧那些老弱病殘,甚得眾心。這一族人,便是巴氐人李特和他的兄弟李流、李庠等人。巴氐本是川蜀一帶的一個部族,張魯占據漢中的時候,李特兄弟的祖父李武便投奔了他,曹操攻下漢中的時候,便把以李氏為首的這一部族遷入關中略陽,號為“巴氐”。李特兄弟的父親李慕則在曹魏時做過東羌獵將,統領氐、羌等各部。

由於賄賂了當時朝廷派來調查情況的官員,流民進入故土蜀地後,得以大量的留在蜀地。以後流民分散到蜀中各地,朝廷已無法禁止。當時李特進入蜀地,看到了這裏的地形後,曾經說出這樣一句令“聞者異之”的話:“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

當時的益州刺史趙廞本是在“八王之亂”初期得勢的賈南風的姻親,一直勢力很大,由於李特等人進入益州之後頗以材武聞名,得到了趙廞的重用。到了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賈南風失勢被廢,朝廷任命成都內史耿滕取代趙廞做新的益州刺史,趙廞哪裏還願認命,他原本就有割據蜀地之心,此時打聽到耿滕秘密上表要求朝廷遣返蜀地流民,便乘機煽動流民的憤怒,起兵擊殺了前來上任的新的耿滕,自稱益州牧,大將軍,大都督。

但趙廞實乃庸才,雖然獨據了益州,卻不善於處理內部矛盾,李特的三弟李庠驍勇善戰,很有些威望,趙廞雖用他卻心懷忌恨。加上當時身邊一幫出主意的人又添油加醋地鼓吹一番,說什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呵呵,第二次出現這句話了啊,可不是簡單的重復哦。)又說“此乃倒戈授人也,宜早圖之。”趙廞一想有理,便找了個有意謀反、大逆不道的借口把李庠給殺了。當時李特、李流兄弟都擁兵在外,趙廞趕緊又將李庠的屍首交給李特,派人去對他們說:“李庠雖然已伏罪被殺,但你們兄弟與此罪無關。”讓他們仍然做他們的督軍。(趙氏既殺李庠,卻又把李庠的屍首交還,還留給李特兄弟的兵權,恐怕挑釁也沒這樣的吧,如此還愁李氏不反?真是豈“庸才”二字可當?)

李氏兄弟當然十分怨恨趙廞,引兵殺向綿竹。此時正好趙廞手下的幾名心腹自相殘殺,最終導致其內部力量大大削弱。李特乘夜偷襲趙廞派來的軍隊,一把火將趙廞的部下費遠等人的各部人馬燒死大半,順勢攻入成都,趙廞帶著一家老小倉促出逃,在半路上終於自嘗惡果,被手下人所殺。

李特占據成都後,派遣使者向洛陽方面說明了趙廞的罪狀。朝廷任命梁州刺史羅尚為益州刺史,進入益州,羅尚左右認為應早日除掉李氏這個大患,羅尚不從。羅、李雙方似乎相安無事,羅尚做他的刺史,李特則屯兵於綿竹一帶,並且設立大營收留流民。

但是羅尚進入蜀中的任務便是要遣返大批的流民。李特則多次幫助流民向羅尚請求暫緩遣送流民,羅尚一面向李特派去的使者閻式表示同意,一面暗暗準備進攻李特的流民大營,不想陰謀皆被閻式看破,回去後向李特提出要做好準備。

數日後的一天晚上,羅尚果然派遣三萬人馬偷襲流民大營,軍隊走近營地,見李特在營中正睡著安穩覺呢,自以為得計,便發動猛攻,剛一進入營地,只見伏兵四起,以流民組成的軍隊向他們殺來,羅尚的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李特憑借以六郡的流民為基礎建構的軍隊,乘著勝利的勢頭,不久便攻下了廣漢,並在當地約法三章,果然搞得井井有條,當地人的歌謠也道出了其中的差別:“李特尚可,羅尚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