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四章 徐福根本沒有到過日本(第2/7頁)

一切的證據,似乎都表明,徐福極有可能去了日本,而且還極有可能是日本最初的統治者,或者是日本文明之祖。

這是真的嗎?

我們一條一條地來分析吧。

首先是《義楚六帖》裏的那段話。

這話雖然挺長,但真正涉及主題的只有兩點:第一,徐福到了日本之後,把尚無名號的富士山命名為蓬萊山;第二,徐福和他隨行的那夥人在日本繁衍子孫,並稱秦氏。

富士山大家都知道,是日本的國山;而蓬萊山則是中國傳說中的仙山,據說上面住著神仙,不過雖然著名,但千百年來卻並無一人知道此山究竟在何處,書裏也一般只能講個大概,說是在渤海那裏,當年漢武帝曾東巡尋找,費了很大的工夫卻仍是一無所獲,只能在渤海海邊造了一座小城,命其為“蓬萊”,聊以安慰,那就是現在的蓬萊市。

而蓬萊山與富士山這兩座山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在上古時代都以盛產長生不老藥而著稱。

蓬萊就不說了,徐福正是沖著藥才東渡的;而富士山,其實還有個名字,叫不死山(日語中富士音近不死),能得此名,全都因為盛傳那裏出產不死之藥。

那麽,蓬萊山有沒有可能就是富士山呢?如果兩座山其實是一座山的話,那徐福到日本起山名這一行為自然也就能說得通了。

很遺憾,雖然至今也沒有人知道蓬萊山到底是哪座,但至少可以肯定它絕非富士山。

中國方面自不必說,除了義楚之外基本就沒什麽人把富士山當蓬萊山的,倒是有人把整個日本都認為是蓬萊仙島的,或者將其稱為瀛洲。

瀛洲是和蓬萊齊名的仙地,自古就有蓬萊、瀛洲、方丈,並稱三神山。

說到這裏就有必要來辟個謠了。

由於瀛洲這個叫法,故而使得很多人都浮想聯翩:徐福當年要去仙山求藥,雖然主攻目標是蓬萊,可瀛洲也是跟蓬萊一個級別的地方啊,肯定也住神仙、產神藥不是?那麽有沒有可能是徐福到了日本之後以為自己到了瀛洲,於是便以仙山作為其別稱呢?

個人認為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為瀛洲從來都不是日本的正規叫法,正確的應該叫東瀛,而東瀛的意思指的是“位於東面大海上的國家”,和仙山瀛洲無任何瓜葛,並且東瀛二字一般認為是清朝才開始有的稱呼。

而日本那邊,也從來都不覺得富士山就是蓬萊山,早在公元10世紀初,蓬萊山和富士山就作為兩座不同的山同時出現在日本的一本書中。那本書的名字叫《竹取物語》,是日本最早的物語文學作品。

所謂物語文學,其實也是國風文化的產物,正經的說法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古典文學體裁,在文字表達形式上,受了中國六朝以及隋唐時代傳奇文學的影響,其巔峰之作我們提過,就是《源氏物語》。

《竹取物語》的故事是這樣的。

很久很久以前,日本的某個地方住著一個以砍竹子賣竹子為生的老頭。有一天,老頭又帶著砍刀上山謀生了,在奮力砍倒了一棵粗大且冒著五彩光芒的竹子後,他驚異地發現,裏面居然睡著一個女嬰。

老頭認為這是天意,於是便把那嬰兒抱回家中撫養。說來也怪,自那天起,他每天都能在那根被砍剩了一半但還依然冒著光芒的竹筒裏找到些許黃金。久而久之,他們家脫離了貧苦,奔向了富裕的康莊大道,而那個女孩也越長越漂亮,僅僅三個月,就女大十八變地從嬰兒長成了亭亭玉立遠近聞名的美人。

老人給她取名輝夜姬。

美人的出現當然會招來追求者,聽說了輝夜姬的美貌之後,下至地方上至中央的各路王孫都紛紛前來求婚,不過卻無一例外地被拒之門外——他們的遭遇相當一致,連姑娘的面都沒見上一回就被擋了回去。

然而,還是有五個人堅持了下來,他們都是權傾朝野、萬人之上的王公貴胄,分別為石作王子、車持王子、右大臣安倍禦主人、大納言大伴禦行和中納言石上麻呂足。

這五個人的原型都是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權傾一時的大人物,比如車持王子的原型就是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仲麻呂的爺爺藤原不比等,車持這個名字,是因為不比等母姓車持。

而在物語裏,他們同樣是五個千萬人之上的狠角色。

面對著權貴五人組的死纏爛打,輝夜姬卻並不動心,確切講是不屑一顧,實在被追得緊了,才不得不讓人傳出話來,說只要你們中間能有人滿足我的條件,那本姑娘就跟他來往。

她開出的條件是要五件寶貝:佛祖用過的石缽、蓬萊山的玉枝、大中華的火鼠裘、龍頭上的五色玉,還有燕子巢裏的子安貝。

佛祖用過的石缽就是如來佛當年盛飯化緣用過的碗,根據故事設定,在天竺國;蓬萊山的玉枝,指的是中國的蓬萊山上有一棵神樹,金枝銀葉還結出白玉的果實;火鼠裘就是火鼠皮做的衣服,火紅色並且放火;龍頭上的五色玉就是神龍頭上的一顆五色玉珠。至於最後的子安貝,其實就是寶貝——不是金銀財寶的那個寶貝,而是貝類的一種,相傳燕子喜歡把這種東西放在自己的巢穴裏,而人要是有了,只要在生孩子時讓產婦緊緊握住,那麽必然能母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