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後的宮殿(第3/11頁)

第一座皇後陵——孝東陵

清朝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皇後陵,其實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後的孝東陵。孝東陵是順治帝的後妃墓地,位於孝陵東側,內葬順治皇帝的29位嬪禦。

清東陵孝陵神道石像生

墓主人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後的侄孫女,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她的入宮,其實是孝莊一手促成的,而順治帝並不喜歡她。後來,由於董鄂妃的進宮,孝惠章皇後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雖然有婆婆孝莊太後的極力維護,但還是被丈夫冷落了。順治帝死去時,她年僅21歲,成了年輕的寡婦。可是,漂亮的她卻從此時來運轉,康熙帝一直很尊重她,尊其為嫡母,每次皇帝出巡,都會帶上這位太後,以此為其消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後崩,終年77歲。

孝東陵裏面還葬有順治帝的其他妃嬪:7位妃子、4位福晉、17位格格。這些女子,大都很年輕就去世了。有漢女恪妃、以身殉主的貞妃、宮中待年的悼妃等。這些可憐的女子,一生默默無聞地侍奉皇帝,一般沒有生育。空有美麗的容顏而沒人欣賞,當皇帝死去時,那些深感前途無望的妃嬪便也只能孤獨終老。

孝東陵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築從南到北依次為:陵前馬槽溝正中建三孔拱橋1座,西側石平橋2座,一座為9孔,一座為3孔。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班房各3間。隆恩門1座、東西燎爐各1座,東西配殿各5間,隆恩殿1座,面闊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1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方城前神道兩側各有兩行縱向寶頂,各14座,兩側共28座。神廚庫位於三孔拱橋東側。南墻外有井亭一座。孝東陵神道與孝陵神道相接。上述建築的規制、功用均與孝陵的相同。

從建築的規模和數量上看,孝東陵比皇帝陵大為縮小,不建大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碑亭、五孔拱橋、二柱門、啞巴院。三孔拱橋僅為一座,方城、明樓、寶頂的體量明顯收小。孝東陵的規制為清朝後世皇後陵奠定了基礎,成為後世效仿的藍本。

由於孝東陵是第一座皇後陵,無前例可鑒,所以在規制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一是孝東陵未設下馬牌。二是方城兩側未建面闊墻,因此也就沒有寶城後院。三是妃嬪也隨葬在內,形成了皇後陵兼妃園寢的格局。四是大殿月台上未設銅鹿、銅鶴。這些不足,在後來營建其他皇後陵時,都得到了完善。

孝東陵有三個特點:一是寶頂不是橫向排列,而是縱向排列,帶有關外妃園寢遺風。二是孝東陵後院全部鋪墁澄漿磚。三是孝東陵院落極為寬敞,即使皇帝陵也不能與它相比。

孝東陵建成後,初稱“新陵”,這是針對孝陵而言的。因為它比孝陵建得晚,是新建的,面貌一新。這“新陵”並不是由朝廷正式命名的,是臨時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後入葬地宮,改稱為“孝惠章皇後陵”,這個名稱也不是正式名稱,只使用了不足一年的時間。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二十一日,禮部專為孝惠章皇後的陵寢命名一事,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本章,說:“古來帝、後有不合葬而自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後陵即在孝陵之東,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擬‘孝東陵’字樣,仰候欽定。”康熙皇帝表示同意,揮筆朱批“是”。從此,孝惠章皇後的陵寢正式稱為“孝東陵”。

禮部給皇後陵命名的方法,具體地講是這樣的:凡皇後陵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東旁或西旁(因為清陵都是坐北朝南),皇後陵是皇帝陵的附屬陵寢,所以沒有必要另立陵名,只根據皇帝陵的名稱而命名。皇後陵的第一個字用皇帝陵的第一個字,皇後陵的第二個字用皇後陵與皇帝陵的相對方位字,位於皇帝東旁,則用東字,位於西旁,則用西字。用這種方法給皇後陵命名,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陵內葬的是哪位皇帝的皇後,這座皇後陵位於皇帝陵的哪一旁。以後,清朝所建的皇後陵均按此命名,成為定制。

孝東陵的產生,為以後皇後陵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做出了範本。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建制皇後陵時會增減相關建築,那要看實際需要。總之,要與時俱進。在清一代,共產生了7座各有特色的皇後陵:皇太極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順治帝孝惠章皇後的孝東陵、雍正帝孝聖憲皇後的泰東陵、嘉慶帝孝和睿皇後的昌西陵、道光帝孝靜成皇後的慕東陵、慈安太後的普祥峪定東陵、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