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第2/2頁)

文學:在古代本是韻文先發達的。春秋戰國時,可稱為散文發達的時代。秦及漢初,還繼續著這個趨勢。其時如賈、晁、董、司馬、匡、劉等,都以散文見長。司馬相如、東方朔、枚臯等,則別擅長於詞賦。西漢末年,做文章的,漸求句調的整齊,詞類的美麗,遂開東漢以後駢文的先聲。詩則古代三百篇,本可入樂。漢代雅樂漸亡,而吟誦的聲調亦變。於是四言改為五言。而武帝立新聲樂府,采趙、代、秦、楚之謳,命李延年協其律,司馬相如等為之辭。其後文學家亦有按其音調,制成作品的,於是又開出樂府一體。

【注釋】

注274 可看《漢書·禮志》。

注275 近人謂歷代君主的崇重儒學,是取其尊君抑臣,為便於專制起見,此說實系誤繆(miù)的。漢代的崇儒,自因當時要振興教化,而教化之事,惟有儒家最為擅長之故。可參看拙撰《白話本國史》第二編第八章第六節,和近人錢穆的《國學概論》。

注276 今古文文字之異,備見《儀禮鄭注》中。大體不過古文“位”作“立”,“儀”作“義”,“義”作“誼”等,於意義無甚關系。其有關系的,如《古文尚書》“今予其敷心腹腎腸”,“心腹腎腸”今文作“優賢揚歷”等,是極少的。

注277 舊皆以為今文,最近崔適始辨明其為古文。見其所著《春秋復始》。

注278 見丁晏《尚書余論》。

注279 此為此書之專名。《史記》二字,乃當時史籍的通稱,猶今人言歷史。《太史公書》,為《史記》中之最早出者,故後遂冒其總名。

注280 可看《史通·古今正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