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第2/2頁)

(liú),石之有光者璧

也,出西胡中。”此即《漢書》的“璧流離”。初系礦物,後來才變為制造品。注273此等物,於中國的工業,也頗有關系。至於佛教的輸入,則其關系之大,更無待於言了。

【注釋】

注263 馬其頓亞歷山大王死後,其部將塞留哥(Seleucus)據敘利亞(Syria)之地自立,是為條支。後來其東方又分裂而為帕提亞(Pathia)、巴克特亞(Bactria)兩國,是為安息和大夏。大夏之東,亦是希臘人所分布,西域人呼為Ionian,就是Yavana的轉音,是為大宛。康居,即Sogdiana;奄蔡,即Aorsi,亦稱阿蘭(Alani);塞種,即今譯之塞米的族,或作山米(Semites);烏孫,《漢書》注言其“青眼赤須,狀類獼猴”,或謂其形狀甚似德意志人。見《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七。《漢書·西域傳》:“自宛以西,至安息,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須髯。”可見當時西域諸國,大抵系高加索種。

注264 即印度。

注265 所擬取的,為渡紅海入歐洲的路,亦見《元史譯文證補》。

注266 Marcus Aurelius,生於公元一二一年,沒於一八〇年。

注267 日本桑原騭(zhì)藏《東洋史要》中古期第四篇第四章。

注268 Kancipura,名見《大唐西域記》。

注269 詳見拙撰《先秦學術概論》下編第九章。

注270 詳見馮承鈞譯《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

注271 葡萄(Vitis Vinifera),苜蓿(Medicago Sativa),安石榴(Punica Granatum)。

注272 注:“橦花柔毳(cuì),可績為布。”

注273 段《注》:“師古曰:此蓋自然之物……今俗所用,皆銷冶石汁,加以眾藥,灌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