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上古史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

戰國七雄,誰都知道以秦為最強。然而當其初年,實以秦為最弱。秦處關中,本雜戎狄之俗,其文化和生活程度,都較東方諸國為低。而戰國初年,秦又時有內亂,魏人因之,攻奪其河西之地;而且北有上郡。注106現在陜西南部的漢中,則本屬於楚。對於江、河兩流域,秦人都並無出路。前三六〇年,已是入戰國後一百十八年了。秦孝公即位,用商鞅,定變法之令,一其民於農戰,秦遂驟強。前三四〇年,秦人出兵攻魏,取河西。魏棄安邑,徙都大梁。注107秦人又取上郡。於是關中之地,始全為秦人所有。

秦國的民風,本較六國為強悍,而其風氣亦較質樸。秦國的政令,又較六國為嚴肅。所以秦兵一出,而六國都不能敵。於是蘇秦說六國之君,合縱以擯(bìn)秦。然六國心力不齊,縱約不久即解散。張儀又說六國連衡以事秦。然秦人並吞之心,未必以六國服從為滿足;而六國亦不能一致到底;六國相互之間,更不能無爭戰;所以橫約的不能持久,亦與縱約同。

秦人滅六國,其出兵的路共有三條:一出函谷關,劫韓包周,注108此即今日自陜西出潼關到洛陽,而亦即周武王觀兵孟津的路。一渡蒲津,北定太原,南攻上黨,注109此即文王戡(kān)耆之路。一出武關,取南陽,又出漢中,取巴蜀,沿江漢而下,三道並會於湖北以攻楚。文王當日,化行江、漢,亦就是這一條路。

秦既破魏,取河西,後又滅蜀。注110蜀是天府之國,其人民雖稍弱,而地方則極富饒,於秦人的經濟,大有裨益。於是秦人的東方經略開始。前三一三年,秦人敗楚,取漢中。前三一一年,攻韓,拔宜陽。注111前二八〇年,秦又伐楚取黔中。注112於是江、漢兩流域,秦人皆據上遊之勢。前二七五年,白起遂伐楚。取鄢、鄧、西陵。明年,又伐楚。拔郢,燒夷陵。楚東北徙都陳。後又徙都壽春。注113前二六〇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降趙,秦敗趙軍於長平,坑降卒四十萬。注114遂拔上黨,北定太原。於是韓、趙、魏三國,都在秦人控制之下。前二五七年,秦遂圍趙都邯鄲。注115當這六國都岌岌待亡之時,列國雖發兵以救趙,然多畏秦兵之強,不敢進。幸得魏公子無忌,竊其君之兵符,奪魏將晉鄙之軍以救趙,擊敗秦兵於邯鄲下。趙國乃得苟延殘喘。

然而六國的命運,終於不能久持。前二五六年,久已無聲無臭的周朝,其末主赧(nǎn)王,忽而謀合諸侯攻秦。秦人出兵攻周,周人不能抵抗。赧王只得跑到秦國,盡獻其地,周室於是滅亡。注116前二三一年,秦人滅韓。前二二八年,滅趙。這時候,趙人已拓境至代。注117於是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與燕合兵軍上谷。注118燕太子丹使荊軻入秦,謀刺秦王,不克。秦大發兵圍燕。燕王奔遼東。注119前二二五年,秦滅魏。前二二三年,滅楚。明年,大發兵攻遼東,滅燕。還滅代。又明年,自燕南襲齊,滅之。於是六國盡亡。其春秋時代較小的國:則許先滅於鄭。鄭亡於韓。曹滅於宋。宋在戰國時,其王偃曾一強盛,然不久即滅於齊。陳、蔡及魯,則均亡於楚。惟衛國最後亡。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二〇九年,才遷其君而絕其祀。然而偌大一個中國,區區一衛算得什麽?所以當民國紀元前二一三二年,即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滅齊之歲,史家就算他是中國一統。

【注釋】

注106 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07 安邑,今山西安邑縣。大梁,今河南開封縣。

注108 函谷關,在河南靈寶縣西南。秦時之關,在谷之東口。今之潼關,則在谷之西口。韓都新鄭,就是春秋時鄭國的都城。

注109 蒲津,黃河津名,在今陜西朝邑縣、山西永濟縣之間。上黨,今山西晉城縣。

注110 今四川成都縣。

注111 今河南宜陽縣。

注112 今湖南沅(yuán)陵縣。

注113 鄢即鄢陵。鄧,今河南鄧縣。西陵,今湖北東湖縣。夷陵,在東湖,為楚先王墳墓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注114 野王,今河南沁陽縣。長平,今山西高平縣。

注115 邯鄲,今河北邯鄲縣。

注116 洛陽,有兩城:西為王城,東為成周。周敬王自王城徙居成周。考王封弟揭於王城,謂之西周君。揭孫惠公,復自封其少子班於鞏(今河南鞏縣),謂之東周君。赧王入秦之時,西周君隨亡。東周君又七年,才為秦所滅。

注117 13、14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18 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19 見第一編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