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言(第2/2頁)

對於考據問題,一個人的意見,往往前後不同,這是無可如何的事。此書的編纂,距離編新學制高中教科書時,將近十年了。鄙人的意見,自亦不能全無改變。如漢族由來,鄙人昔日主張西來之說,今則對於此說,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認為遊牧時代的君主,今則以為黃帝居河北,系遊牧之族;羲、農之族居河南,自漁獵徑進於耕稼,並未經過遊牧的階級。又如堯、舜、禹的禪讓,昔日認為絕無其事,今則對此的意見,較為緩和。此等處,一一都將舊說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惟有仰望大雅弘達的教正而已。

編教科書,自不宜羼入議論。但此亦只指空論或偏激穿鑿之談。至於正確的理論,成為讀史的常識的,則不徒不在禁例,並宜為相當的輸入。又利用歷史以激發人民的愛國心等等,亦為有失忠實之道。但此亦以與史實不合者為限。至於陳古可以鑒今,讀了某種史實,自然會感動憤發的,自亦不在此例。又貫串前後,指示史事的原因結果,及其變遷之所以然的,則看似議論,實系疏通證明的性質,其不能強指為主觀,自更無待於言了。本書從表面上看,似乎有發議論之處,實皆謹守此三例,所以自信為尚無臆(yì)逞之弊。

歷史的有年代,猶地理的有經緯線。必一見紀年,即能知其事在時間上的位置,方為有用。準此以談,舊日用君主年號紀年之法,其不能適用,自然無待於言,前編新學制教科書時,系用民國紀元;辛亥以前,均用逆計。此法,年代的先後,固亦可一見而知;惟逆計太多,亦總覺其不便。此編徑用公元,以便用世界史互相對照。——中國歷史紀年,是否應徑用公元,自亦成為一問題。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論,則似乎此法較為便利,所以本編用之。好在教科書本應時時改良,並不是有永久性質的。

歷史、地理兩科,關系極密。治歷史的人,必先明白地文地理;次則歷代的政治區劃,亦宜知其大概;然後任舉一地名,大略知其在何處,即能知其有何等關系。關於前者,宜在地理科中致力。後者宜時時翻閱歷史地圖。本書第一編第三章,所舉歷代政治區劃的大概,自信尚屬簡要。一時固不必強記,如能用作綱領,參考他種書籍,多和讀史地圖,對讀幾過,似於讀史不無裨(bì)益。

吾國書籍,向分經、史、子、集四部,這原不過大概的分類。何況今日,史學上的觀點,和從前不同,一切書籍,都應用平等的眼光,認作史材。編歷史的人,所引據的不能限於史部,自更無待於言。茲編引據之例,即系如此。所引的書,自信都較為可信;引據的方法,自信亦尚謹嚴。教者如能善為啟示,並可使學生略知判別書籍,及引用書籍的方法。

讀史地圖、年表、系譜,都是讀史者當備的書,所以本書中不再附入。偶或附入,則是普通圖譜所不具;或則讀課文時必須對照的。有時徑以此代敘述。改求簡明,亦以養成讀圖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