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死於德裏納河邊

如果說奧匈帝國北方面軍全軍需要援救,那麽它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部隊亦然,而且最需要救的就是該地的全軍最高指揮官。自八月大敗之後,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就成了笑柄。有人說他“無能”、“飯桶”,還有更難聽的說法。[1]波蒂奧雷克決意讓那些批評他的人閉嘴,打算於九月再度入侵塞爾維亞。這有其風險;康拉德正在加利西亞全面撤退,波蒂奧雷克若要動手,就得將就著使用比他八月時還少的兵力:只有戰鬥力大減的奧匈帝國第五、第六集團軍,舊第二梯隊已開赴東部戰線,幫不上忙。

為了彌合第五、第六集團軍之間日益擴大的缺口,波蒂奧雷克把第六集團軍北移到德裏納河中遊。這使情況更糟:此刻奧軍未從兩路威脅塞爾維亞人,反倒以單一路線進攻,使普特尼克將軍省事許多。這一次奧軍的兵力(一百七十四個營)和塞爾維亞的兵力相當,因而戰敗的概率比八月時更高,[2]但霍夫堡宮和康拉德的總司令部似乎沒察覺這一點。博爾弗拉斯堅持要波蒂奧雷克“不計代價挽回我軍名譽”。滿腦子只想著加利西亞潰敗之事的康拉德則比較掃興,告訴波蒂奧雷克可以進攻,但別指望增援,且必須“避免再敗於塞爾維亞人之手”。那聽來無疑像是這場仗必敗無疑,但亟欲展現自己能耐且和康拉德一樣深信“只有進攻才會成功”的波蒂奧雷克,誓言在冬季到來之前讓塞爾維亞人臣服。[3]

康拉德和弗裏德裏希大公對於波蒂奧雷克欲洗雪前恥的舉動始終冷漠以對,直到塞爾維亞第一集團軍的四個師,應俄軍要塞爾維亞攻進奧匈帝國的要求,九月六日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渡過薩瓦河,開始進入匈牙利南部,兩人才批準此行動。這是場底氣不足的實力展示,政治性高於軍事性,但貝希托爾德和蒂薩要求拿出成果,而且波蒂奧雷克在朝中仍頗受寵信,博爾弗拉斯和老皇帝都寫了懇切的信給波蒂奧雷克,稱許他的報告寫得翔實,拿他與“搞神秘、說話儉省”的康拉德相比,對他和康拉德一褒一貶。

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位於維也納的大本營愈來愈像是個養老院,七十五歲的博爾弗拉斯和八十四歲的老皇帝咬牙切齒地談康拉德的一意孤行(“k.u.k陸軍總司令和其參謀竟自以為完全不受朝廷控制,這實在令人無法忍受”)和執拗難搞(“他前往北方無論如何都該每天晚上九點打電報給我們”),但稱贊波蒂奧雷克容易打交道(“我們很欣賞你翔實的每日報告,比總是在深夜才送來的總司令部報告好太多了”)。貝希托爾德也站在波蒂奧雷克這一邊,認為毅然決然攻打塞爾維亞乃是說服保加利亞之類的中立國靠向奧地利這一邊,在奧匈帝國國力弱化之際,防止投機性反奧匈的新巴爾幹聯盟出現的唯一辦法。正努力重擬九月計劃的康拉德發現,他八月兵敗加利西亞之事,已使他未來可能有大麻煩:“誰主導奧匈帝國戰爭的整體行動?”他氣急敗壞地向博爾弗拉斯說,“陛下?軍事內閣?還是外交部?”[4]

一直很懂為官之道的波蒂奧雷克,小心緩慢地進入隨著康拉德搞砸事情而打開的權力真空。“波蒂奧雷克自視過高,”康拉德仍在普熱梅希爾時就憤憤說道,“看著塞爾維亞戰役被擱在一邊,他不可能咽下這口氣。”[5]但波蒂奧雷克已看出,向霍夫堡宮宣傳虛妄不實的希望,乃是使塞爾維亞戰役重列當務之急的最有效辦法。這位巴爾幹司令官的每日報告,針對情勢如何大有可為寫了許多胡說八道的東西,但霍夫堡宮願意同意重啟這勝算不大的入侵行動,這是原因之一。波蒂奧雷克於八月下旬報告道:“塞爾維亞人已退到尼什……他們的兵力已被消滅殆盡,士氣低落。”他們的彈藥、火炮、鞋就快用完,他們的傷兵有一半躺在戶外沒人照料,因為缺乏病床、醫生和藥物。塞爾維亞的七十五毫米加農炮每分鐘能發二十枚炮彈,但塞爾維亞的工業一天只能生產兩百六十枚炮彈。塞爾維亞軍隊肯定無力再打一場戰役。兩天後波蒂奧雷克報告,彼得國王已帶著他的財寶和档案逃到史高比耶,塞爾維亞於巴爾幹戰爭期間吞並的馬其頓地區、阿爾巴尼亞地區“處於叛亂狀態”。照波蒂奧雷克的說法,塞爾維亞人已在懸崖邊,只要推一下,就能讓他們葬身谷底。[6]

但真正的叛亂發生於奧匈帝國軍中。驚訝於八月時將領的無能,各戰線的士兵都不再向長官行禮,不再聽命。九月頭幾天,軍官談到軍中禮節蕩然無存,完全管不住兵。在塞爾維亞戰線,阿道夫·馮·雷門將軍下令采取“嚴厲措施”恢復紀律,提醒軍官要“與士兵同甘共苦”,要強迫每個人,甚至包括病號和傷兵,起身向“較高階者”行禮。[7]其他軍官思索過八月的戰術,建議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奧匈帝國人在這裏,一如在加利西亞,正給自己上一堂速成課,課程則是自一八六六年起一直被奉為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