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錯與愚蠢之間

俄羅斯人比大部分人更敏銳嗅聞到奧匈帝國的腐敗味。在一九〇四至一九〇五年的日俄戰爭中遭擊潰後,俄羅斯人對腐敗有了頗為深切的體會。先前俄羅斯人一意往東亞擴張,從而與日本兵戎相向,這時則看準時機把目光轉回歐洲。沙皇尼古拉二世受到泛斯拉夫主義(認為所有斯拉夫人該團結為一並由俄羅斯領導的一種意識形態)鼓舞,誓言推進巴爾幹半島,扶植塞爾維亞之類的斯拉夫王國,並吞通往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的陸橋,收復往日的東正教首府,透過土耳其海峽連接黑海和地中海。若如願,俄國將一雪敗於亞洲的恥辱,逃出黑海的“牢籠”,以歐洲最強國之姿宣告他們的到來。[1]

俄國在這一戰略轉向中選擇塞爾維亞作為其重要盟友,對奧匈帝國來說大為不妙。塞爾維亞易受擺布且親奧地利的奧布廉諾維奇(Obrenovic)王朝,一九〇三年遭親俄且走強勢民族主義路線的彼得·卡拉喬爾傑維奇(Peter Karageorgevic)推翻。國王彼得和其首相尼科拉·帕希奇(Nikola Pasic),看出歐洲兩大病夫(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帝國)都積弱不振。一八七八年的柏林會議,在舊政策(扶持奧斯曼帝國)和新政策(承認從該帝國的巴爾幹半島諸省脫離自立的新國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之間達成痛苦的妥協,由於會議本身沒有一以貫之的原則,從而為各種改變打開了大門。塞爾維亞覺得可以放手蠶食周邊仍屬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省份,包括馬其頓、新帕紮爾區(Sanjak of Novipazar)、科索沃、阿爾巴尼亞,甚至覺得可以放手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匈牙利、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境內受奧地利統治的兩百一十萬塞爾維亞人納入管轄。[2]塞爾維亞人決意借與俄羅斯結盟之勢往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境內擴張,開辟一條穿越新帕紮爾區抵達黑山和海濱的走廊,並開始摧毀哈布斯堡君主國,即塞爾維亞人所戲稱為“由借來之羽毛制成的華麗俗氣之鳥”。[3]

那些借來的羽毛,有許多拔自塞爾維亞的舊版圖。一八六七年奮力脫離土耳其統治獨立建國,以貝爾格萊德為首都的塞爾維亞,領土涵蓋了十四世紀時遭土耳其人消滅的舊塞爾維亞帝國將近一半之版圖。塞爾維亞人決意於二十世紀重建該帝國,為此,他們要收復馬其頓(塞爾維亞古都史高比耶的所在地區)、科索沃(黑鳥平原的所在,十四世紀時塞爾維亞在黑鳥平原輸掉一場大戰役,從此淪為亡國之民,受土耳其統治),還要竭盡所能奪取奧匈帝國領土。[4]這時塞爾維亞自稱“巴爾幹的普魯士”,打算一統所有南斯拉夫人,建立一更大的塞爾維亞王國,一如俾斯麥一統德意志人。一九〇三年巴爾幹半島上有一千萬南斯拉夫人,但其中只有三百五十萬居住在塞爾維亞或黑山境內,其他南斯拉夫人住在奧斯曼帝國或奧匈帝國境內。塞爾維亞想把他們全納入自己轄下,且準備為此一戰。[5]

弗朗茨·約瑟夫和弗朗茨·斐迪南察覺到這危險:如果塞爾維亞人真的一統所有南斯拉夫人,他們會建立一個由塞爾維亞主導的“南斯拉夫”,進而把奧匈帝國擠出巴爾幹半島。這一由貝爾格萊德治理的“南斯拉夫”,會把奧地利的軍事占領區和土耳其即將不保的諸省,全納入一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人勢力底下[6],情況就和一八六〇年代皮埃蒙特人把奧地利人趕出意大利、普魯士人把奧地利人趕出德國類似。這時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開始把塞爾維亞人稱作多瑙河的皮埃蒙特,並於一九〇六年說服皇帝任命阿洛伊斯·列克薩·馮·埃倫塔爾伯爵為外長,冀望借此讓在前兩任平庸外長領導下死氣沉沉的哈布斯堡外交部展現沖勁。[7]前兩任外長有氣無力地推動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友好協議,新外長埃倫塔爾則想打掉既有的協議,從頭開始。奧匈帝國無力重組巴爾幹半島,但他不覺得這是個問題。誠如妙語如珠的維也納人卡爾·克勞斯所寫的,“政策是用來隱藏你真正實力的東西”。[8]奧地利是個弱國,但會擺出強國的樣子。

在日俄戰爭期間擔任駐聖彼得堡大使後,埃倫塔爾即認定俄羅斯人無力反對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實行的新侵略性政策。他從未想到情況可能與其認定的背道而馳:在東亞吃了敗仗後,俄羅斯人禁不起在歐洲也吃敗仗。埃倫塔爾的認定完全未考慮到奧匈帝國軍力的薄弱,卻洋洋自得於自己的真知灼見,於是放手在巴爾幹半島施行強硬政策,決意擊退俄羅斯人,把哈布斯堡王朝的諸民族團結起來支持重振雄風的王朝,威嚇塞爾維亞人,提醒德國人奧匈帝國仍有能力管理其(縮水的)勢力範圍。埃倫塔爾主張,已該是時候把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三十年猶疑不決的占領轉變為大膽的吞並。吞並波斯尼亞將讓奧地利有機會拿下其更大的標的:薩洛尼卡。薩洛尼卡曾是馬其頓王國的最大城市,後來成為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富裕港口,二十世紀時仍是巴爾幹半島上最有戰略價值的要地。埃倫塔爾打算拿下該城,借由一條貫穿馬其頓地區與新帕紮爾區的走廊將其與哈布斯堡帝國連接,控制這個愛琴海港口通往中東與亞洲的貿易路線,利用這港口來打開的裏雅斯特、阜姆(Fiume,克羅地亞語稱裏耶卡/Rijeka)這兩個位於亞得裏亞海濱的奧地利“落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