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三國歸晉

少帝曹奐鹹熙二年(265)2月,太行山發生了地震。

人們議論紛紛,以為曹魏的氣數這一回算是到頭了。

5月,晉王司馬昭立長子司馬炎為王太子,幾個月前司馬炎已被任命為副相國(副貳相國)、撫軍大將軍。司馬昭大約覺得自己身體出現了異樣,所以加快了向兒子交班的步伐。

這一年司馬昭55歲,司馬炎29歲。8月的一天,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立即繼晉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擔任晉國丞相,這時曹魏仍實行三公制,晉國是曹魏的“國中之國”,依照當年曹操當魏王時設相國的舊例,晉國設丞相一職。

司馬炎指派一些心腹到少帝曹奐處遊說,要曹奐學習當年漢獻帝禪讓的故事把皇位讓給司馬炎,曹奐巴不得早點兒解脫,於當年12月下詔給司馬炎:“晉王,你們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勛蓋天、四海蒙恩,上天要我把皇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

當年曹丕接受禪讓,讓來讓去有近二十個來回,司馬炎倒沒有那麽多的講究,象征性地客氣一下就“笑納”了,曹奐於是從皇宮搬了出來,暫時居住於金墉城。離開時,太傅司馬孚前來拜辭,拉著曹奐的手流淚不止。

當月司馬炎繼皇帝位,定國號為晉,後世稱他為晉武帝,同時追尊晉宣王司馬懿為宣皇帝,晉景王司馬師為景皇帝,晉文王司馬昭為文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還下詔改年號為泰始。

泰始,如泰山般穩固的基業就從今天開始!

繼蜀漢之後曹魏政權也滅亡了,這一天發生在少帝曹奐鹹熙二年即265年的農歷十二月,對應公歷在266年的1月,曹魏建立於220年,算起來應該有四十六年。

司馬炎又下詔奉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命其遷往鄴縣居住,各項禮節參照當年曹魏優待漢獻帝的做法執行,同樣被集中在鄴縣居住的原曹氏諸王、公一律降為侯。從曹操到曹丕、曹叡,奮鬥了幾十年,皇位沒了,只剩下最後一個象征性的陳留王,而司馬氏一族卻一夜之間誕生出一大批王來:晉武帝的叔祖父司馬孚為安平王,叔父司馬幹為平原王、司馬亮為扶風王、司馬伷為東莞王、司馬駿為汝陰王、司馬肜為梁王、司馬倫為瑯邪王,弟弟司馬攸為齊王、司馬鑒為樂安王、司馬機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個人被封王。

晉武帝任命石苞為大司馬、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何曾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馬孚為太宰,以這個身份指揮全國軍隊(都督中外諸軍事),任命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

後世對司馬炎評價較一般,原因主要出在他執政的後期,但至少在登基之初他還是很有作為的,他曾制定了五項基本國策:“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休養生息、愛護百姓、發展生產,他還下詔釋放奴婢,把他們組織起來代替士兵軍屯,同時整治軍隊貪腐、要求百官廉潔、減少賦役課丁、推崇節儉等。

由於政策得力,司馬炎在位的前期晉朝國力大增,農業生產上升,國家賦稅充裕,人口增加,司馬炎後來有個年號叫太康,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太康盛世”。

在內政上司馬炎也有一套,他總結前代治政的得失,在中央不斷加強尚書台的建設,在尚書台內設置了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度支、屯田六個部,以後又改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部,讓他們分別執掌三十五個曹,部裏設尚書,曹裏設郎中,各有職守,掌握各項實權,九卿及地方官員均奉尚書台之命行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大司馬、大將軍被稱為“八公”,卻漸漸成為尊崇虛銜,司馬炎通過掌握尚書台直接控制著權力。

除尚書台外還加強了中書台和門下省的建設,中書台掌管詔令、文書的撰定,負責參議政事,地位較之前有很大提高;門下省是在原侍中、散騎常侍等顧問類職務基礎上設置的,負責向皇帝提供政策咨詢和決策參考,同時獲得審查尚書台文案的職權。上面這三個部門逐漸發展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是日後“三省六部制”的基礎。

登基的第三年即泰始三年(267),司馬炎下詔頒布了一份經過多年編定而完成的法律,後世稱《泰始律》,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分為20篇、620條,涉及刑名、盜律、賊律、詐偽、請賕、告劾、捕律、系訊、斷獄、雜律、戶律、擅興、毀亡、衛宮、水火、廄律、關市、違制以及諸侯律等各方面,與前代律令相比,其刑罰部分均有所減輕,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