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蜀漢的滅亡

打敗仗不可怕,就怕瞎折騰。

孫吳經過一番折騰,實力大損;蜀漢經過一番折騰,國勢漸衰。相比較而言,曹魏雖然也折騰過,但人家底子厚,抗打擊能力強,恢復得也快。司馬昭全面掌權後,一方面鞏固權力基礎,消滅政治對手;另一方面繼續擴充軍力,積極準備統一之戰。

蜀漢和孫吳兩個對手得一個一個地來,先滅哪一個呢?司馬昭經過認真考慮,認為應該先滅亡蜀漢,少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夏天,司馬昭召集群臣,對大家說:“自從壽春平叛以來已經六年沒有戰事了,這幾年裏我們集中精力制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如果滅吳的話,我大致計算過,造戰船、開水道總共得用去1000多萬個工日,也就是說10萬人得忙100多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濕,必然會遇到疾疫。所以應當先取蜀,滅蜀三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去滅吳,就像歷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是很容易的。據報告蜀國有9萬軍隊,駐守在成都及守備後方的大約4萬,余下5萬是機動部隊。如今姜維被拖滯在沓中不能東顧,我們的大軍可以直指駱谷,趁其空虛襲擊漢中。”

蜀軍如果不采取這樣的策略也不要緊,司馬昭認為:“蜀軍如果各自據城守險,必然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我們就可以調集大軍破其城池,派遣機動部隊占據其村野,敵人雖有劍閣卻無以為守,雖有雄關卻無力自保,以劉禪的昏庸,在邊城陷落、內部士民驚慌的情況下,蜀國的滅亡一定指日可待!”

司馬昭伐蜀的決心已下,但征西將軍鄧艾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最好的出征時機是蜀國內部出現禍亂,而目前看這個條件還沒有到來,所以得等一等,為此他多次陳述了相關看法。

但司馬昭不想再等了,他做出了兩項安排,一項安排是派自己身邊的主簿師纂去擔任鄧艾的軍司馬,之前介紹過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等於讓師纂這位大將軍長史降格為征西長史,用意當然是傳達和執行司馬昭伐蜀的作戰意圖和方案。

另一項安排是提拔鐘會擔任鎮西將軍,“四征將軍”高於“四鎮將軍”,如果鄧艾是征西將軍的話,鐘會就是鎮西將軍,其意圖也是督促鄧艾抓緊行動。

鄧艾只得執行司馬昭的命令,積極籌備伐蜀事宜。

少帝曹奐景元四年(263)8月,征蜀大軍集結完畢,開始行動。

司馬昭部署了三路大軍:一路由征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拖住姜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讓其不得東顧,這路人馬約3萬人;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姜維的退路,這路人馬也在3萬人左右;一路由鎮西將軍鐘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這路人馬在10萬人左右。

從以上部署看,鐘會這一路是主力,其他兩路是配合作戰。

征蜀大軍有一部分是從洛陽出發調往西線戰場的,大軍離開洛陽前有個叫鄧敦的將領力諫不可伐蜀,司馬昭大怒,下令斬了,為征蜀大軍祭旗。

9月,鄧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頎等部攻打姜維的沓中大營,同時指揮隴西郡太守牽弘在一旁進行牽制,又讓金城郡太守楊頎進攻甘松,多路出擊,令姜維四處招架。

鐘會率領的一路大軍從秦嶺棧道進兵,由於兵力充足,可以同時由褒斜道和儻駱道齊進,讓蜀軍更難防範。鐘會命牙門將許儀在前面開路,自己率領大軍緊隨其後,在經過一座剛修好的橋梁時,鐘會坐騎的馬蹄陷入坑中,鐘會大怒,下令將許儀斬首。

許儀的父親是已故名將許褚,鐘會一翻臉誰都不認,魏軍將士無不驚駭。鐘會在軍中資歷有限,來西線戰場也只有幾個月時間,但許儀的一顆人頭就為他樹立起足夠的權威。

進入關中平原後,鐘會發現蜀軍主動退至各個據點不出來交戰,於是命魏將荀愷、李輔等各率一部人馬包圍了漢城、樂城等要點,自己西出陽安口,在路過定軍山時,聽說諸葛亮埋在這裏,鐘會特意派人前往祭拜,並下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墓的附近牧馬砍柴。

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在沓中無法抽身,看到漢中情況危急,於是指揮眾軍拼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姜維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於劍閣,之所以沒有向漢中馳援,是因為戰事發展得太快,鐘會已奪取了漢中。

10月,鐘會由漢中揮師南下,到達劍閣。劍閣是蜀漢北部的第二道防線,劍閣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將無險可守,情勢危急,後主劉禪趕緊向孫吳求救,孫吳派老將丁奉進攻曹魏的壽春,命將軍留平、施績進攻南郡,命將軍丁封、孫異進攻沔中,也是三路出擊,在曹魏的中線和東線兩個戰場同時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