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殺馬謖的理由(第2/2頁)

向朗知道馬謖潛逃的事卻沒有報告,因此也受到連累,諸葛亮二話不說,把向朗一擼到底。向朗的仕途本來一直被看好,在諸葛亮著意培養的人中,向朗是最有前途的人之一,資歷、地位都遠在蔣琬、費祎等人之上,但此事嚴重影響了他的發展,雖然數年後他重新復出,但也只是在朝廷裏擔任了光祿勛的閑職。

馬謖手下有一位姓陳的參軍也因為此事受到處罰,被諸葛亮處以髡刑,即剃去頭發的一種有期徒刑。此人有一個兒子,特別好學,後來拜蜀中大學者譙周為師,他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陳壽的父親此次受罰,加上諸葛亮死後陳壽又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所輕視,才影響到他著史的忠實性,在《三國志》裏陳壽評價諸葛亮“隨機應變和用兵的謀略不是他的特長,缺乏應敵之才”,又評價諸葛瞻“只善於書法,名氣很大但沒有實才”。這些評價都不客觀,受到大家的批評。

這其實並不客觀,只要認真讀完陳壽為諸葛亮所作的傳記,就會發現他對諸葛亮是極為推崇的,在《三國志》裏陳壽對諸葛亮有大量的贊頌,並明確地說諸葛亮是治世的良才,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匹敵,不存在有意詆毀。諸葛亮的第一部文集也是陳壽編著的,因為他的努力諸葛亮的許多作品才得以保存下來。至於諸葛亮的將略,這是個有爭議的話題,陳壽的看法至少算是一家之言吧。

該殺的殺了,該罰的罰了,諸葛亮認為對此事的追責還沒有結束,有一個也要受到懲罰,這個人就是他自己。為此,諸葛亮向後主上表,主動承擔責任:“我以淺薄的才能,占據著不能勝任的職位,執掌軍權,督率全軍,卻不能按照規章,嚴明法紀,面臨大事而不慎重,發生了馬謖在街亭違抗軍令的錯誤以及趙雲在箕谷戒備不嚴的過失,這些都是我用人不當造成的。我清楚對下屬不了解,考慮問題不周全,按照《春秋》裏提出處罰主帥的原則,我應當受到處罰。請將我的官職降低三級,以懲罰這個罪過。”

這次打敗仗諸葛亮的確負有責任,正如這份上疏中所說,他的責任在於用人不當,錯用了馬謖,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但是誰沒打過敗仗呢,誰又沒走過麥城?曹操一生打過多少敗仗?孫權也打過,劉備也打過,有勝就有敗,普通將領兵敗受罰,但對於大軍統帥,還沒怎麽聽說過打敗仗受懲罰的,諸葛亮自己不提,不會有人去追究他的責任。

但諸葛亮一向執法嚴明,馬謖有錯,他不包庇,趙雲、向朗他本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也不馬虎,輪到自己,更是帶頭執法。後主接到奏疏,按照諸葛亮的意見,下詔將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代行丞相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