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孫權營建濡須口

葭萌與成都相距500余裏,中間隔著梓潼、涪城、綿竹等數道防線,劉備率大軍南下去取成都,困難還是相當大的。

從兵力對比看,劉備即使已經有5萬人馬,那也不及劉璋的一半,如果只靠硬拼的話,這個仗沒法打。好在劉璋也有弱點,那就是士氣不足、內部渙散,許多手握兵權的實力派都采取觀望的態度,如果劉璋占不了上風,他們也不會真的去賣命。

雙方首戰於廣漢郡梓潼縣,此地今仍稱梓潼縣,秦實行郡縣制,蜀郡為天下36個郡之一,當時轄有31個縣,梓潼便是其一。劉備率大軍而來,劉璋的援軍還在路上,按說梓潼守軍應該不戰而降,結果卻很讓劉備意外。

梓潼守軍頑強抵抗,劉備竟然無法得手。

初戰不順,讓劉備很郁悶。他讓人打聽城內的情況,得知縣令名叫王連,字文義,不是益州本地人,老家在荊州刺史部南陽郡,根據這個情況判斷,他應當屬於劉璋父子手下的“東州軍”。王連看來是個有本事的人,劉備記住了這個名字,以後王連來到劉備的手下,受到重用,諸葛亮擔任丞相時,王連做過他的丞相長史。

劉備很冷靜,知道不宜在此久耗,於是率主力繼續南下,只留少數人馬牽制梓潼,大部隊來到涪城,展開攻擊。此時劉璋派出的援軍也到了,他們包括劉、泠苞、張任、鄧賢等幾支人馬,雙方在涪城及其外圍展開了激戰。

此戰至為關鍵,如果劉備戰敗,他辛辛苦苦構想的奪取益州的計劃也就失敗了,不僅如此,涪城深居益州腹地,他和帶來的將士們還能不能順利回到荊州都是未知數;如果劉備戰勝,奪取成都的勝算就大增,劉璋所部的士氣會進一步衰落,拿下整個益州定指日可待。

除了劉備和劉璋,還有很多人緊張地關注著這場戰役的勝負,比如龐羲、李異那樣的實力派,如果劉璋勝,他們就一哄而上去打劉備;如果劉璋敗,他們就倒向劉備,轉而打劉璋。

在龐統的協助下,劉備親自指揮的這場戰役以全勝而結束,劉璋派來支援涪城的各路人馬被一一擊潰,分別退向了綿竹,劉備率部攻克涪城。

一年前,劉備和部下們在這裏喝過一場大酒,此次以勝利者的身份重返,劉備命令再擺一場酒宴慶賀。這頓酒喝得更高興,離開荊州一年多了,能不能實行既定戰略目標奪取益州,讓大家的心一直懸著,涪城之戰獲勝,心裏的懸念基本解除,所以大家喝得都比較放松。

此時已經到了建安十八年(213)初,還在涪城的劉備突然接到報告,說諸葛亮派馬良從荊州來了。

劉備嚇了一跳,還以為荊州出事了,等把馬良叫過來詢問,才知道荊州沒有什麽大事,馬良來是匯報情況的。劉備離開荊州的這一年多裏,孫權那邊辦了兩件大事,一是把大本營遷到了秣陵,二是在長江上修築了一處要塞,名為濡須塢。

上次劉備到江東拜會孫權,去的還是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這裏其實還不是孫氏最早的大本營,第一個大本營是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隨著江東勢力的不斷向西推進,孫氏的大本營也不斷西移,孫權覺得京口的位置還是有些偏東,所以遷到了秣陵。

秣陵最早為戰國時楚武王所置,當時就叫金陵,後秦始皇東巡會稽曾經此地,望氣者對秦始皇說從金陵地形看有王者之氣,秦始皇於是下令掘斷連岡,破壞其風水,並改稱金陵為秣陵。遷都至此後,為了加強防衛力量,孫權下令在附近長江邊上的石頭山上築城,號為石頭城,以此扼守長江咽喉。

現在提起金陵或南京,都會想到“虎踞龍盤”這個詞,這個典故的由來,據說與諸葛亮有關。有一部記載吳地山川風物、人情逸聞為主的史書,上面說石頭城建成不久,諸葛亮曾奉劉備之命再次訪問江東,公務之余他登上秣陵近郊的山頂,目睹山水形勢,發出了一番感嘆:“紫金山山勢險峻,像一條盤龍環繞著建業,石頭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著,這真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諸葛亮的這次出訪應該發生在劉備離開荊州之後,可能是一次秘密出訪,所以在其他史書中均沒有留下記錄。

遷都秣陵後,江東的防衛重心也需要進行一番調整,以保衛新的大本營的安全,修建濡須塢即是重要舉措之一。從曹軍江北基地合肥南下長江,中間隔著巢湖,當時這片水域比現在還要廣闊,合肥有一條叫施水的河流與巢湖相連,在巢湖與長江之間也有一條河,名叫濡須河,它發源於巢湖,流入長江。

江東的戰船由長江出發,經濡須水、巢湖、施水就可以輕松到達合肥,反之亦然。可以說,在合肥與長江之間存在一條黃金水道,是雙方必爭的一條戰略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