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賈詡欲言又止

建安十三年(208)深秋,天氣慢慢轉涼了。

曹操率虎豹騎趕到江陵,駐守這裏的是劉表手下的將領蔡瑁和張允,他們都是“降曹派”,也接到了劉琮投降的命令,所以這裏沒有發生戰鬥。

蔡瑁身世顯赫,他有一個姑媽嫁給了名將、前太尉張溫,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劉表,一個嫁給了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作為荊州的大族,蔡瑁少年時代也在洛陽度過,有一部史書提到,他那時就認識曹操,關系很好。張允也不是外人,是蔡瑁的外甥,這樣來看蔡瑁還有另一個姐姐或妹妹。

曹軍的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開來,江陵成了南下曹軍的臨時基地,曹操決定暫不回襄陽,在此休整。曹操下令仍由蔡瑁、張允統率水軍,一來出於對荊州降將的信任,讓他們不要猜疑,二來曹操手下熟悉水軍的將領還真不多。劉表的水軍經營多年,有大小艦船數千艘,水軍主力三萬人以上,如今全部納入曹軍的編制。

如何處置劉琮,原荊州舊部都在觀望,必須盡快做出交代。曹操的想法是,劉氏父子在荊州時間太長,影響力深遠,即使劉琮自己沒有想法,難免什麽時候冒出來個王威那樣的人,拉劉琮做大旗叛亂,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劉琮從荊州弄走。當然這個青州刺史只是個虛職,劉琮也不會擁有什麽實權,由荊州刺史改為青州刺史,只是名義上更順一些而已。

這項人事安排肯定沒有提前跟劉琮通氣,因為劉琮馬上給曹操寫來一封信,表示不想去青州上任,寧願繼續留在荊州。曹操考慮了一下,重新以獻帝的名義改任劉琮為諫議大夫,此職更是一個閑差,不過比州刺史品秩高。劉琮的職務短短幾天就發生了變化,不明就裏的人會不會多想?曹操於是專門為此發布了一道命令進行解釋。

從韓馥到劉琮,一次又一次印證了那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動讓賢也罷,被動投降也罷,結局都不怎麽樣。

劉琮空出來的荊州刺史一職地位很重要,理論上擔任這個職務的應該是曹操的舊部,最好是文官出身,但又對軍政事務很熟悉,同時深得曹操信賴,本人也有相當的資歷。目前曹操身邊符合這些條件的人至少有一個,比如像董昭就是理想人選之一。但曹操選定的荊州刺史卻名不見經傳,他的名字叫李立,史書上只能查出他是涿郡人,字建賢,其余事跡一概不知。

回想之前被曹操任命為徐州刺史的車胄、單經等人,也都很不起眼,可能在曹操眼裏刺史並不是個重要角色吧。然而,此次任命李立仍然讓許多人吃驚,外面有人編了首民謠,裏面有“不意李立為貴人”的話。

接著,曹操以獻帝的名義封荊州的15位士人為侯爵,表彰他們在荊州“和平解放”事業中所做的貢獻。這15個人具體名單不詳,除史書明確提到的蒯越以外,推測起來蔡瑁、張允、韓嵩、文聘、鄧羲等人都應在其中。

曹操在江陵這邊封官、會友,一片喜慶熱烈的氣氛。

另一邊,剛趕到夏口的劉備卻十分緊張。漢水下遊稱夏水,夏口是漢水匯入長江之口,即今湖北省武漢市,之前孫權在此征討黃祖,孫權攻破夏口後,大概考慮到此處距離他能控制的地區有點兒遠,為安全起見退到了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劉備在夏口與劉琦會合,劉琦手下有一萬多人,而劉備方面加上關羽的水軍在內,至多一萬人,用這點兒力量對付曹操,差得實在太遠。

為今之計必須尋找外援,而可以引為外援的,無疑只有孫權。諸葛亮一直密切關注著孫權方面的動向,一到夏口他就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向孫權求救。”劉備於是派諸葛亮沿江而下尋找江東的人馬,聯絡孫權共同對抗曹操。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記載,認為在劉備抵達夏口前孫權已經派人前來聯絡了,這個人是魯肅,雙方相會的地點是劉備打了大敗仗的當陽。

根據這個記載,孫權聽說劉表死了,馬上派魯肅以吊喪的名義前往荊州,真實目的是觀察荊州的動向,尋找機會與劉備建立聯系。然而荊州形勢變化得太快,魯肅還沒有到襄陽劉備已出逃,魯肅便改變方向,在劉備的必經之地等他,雙方最後相遇於當陽。

還有一個記載說,一開始魯肅並不知孫權的底,為了試探孫權,魯肅故意說:“曹操可是個強敵,新並袁紹所部,兵馬強壯,又乘戰勝之威,伐喪亂之國,攻無不克。不如派兵幫助曹操打劉備,同時送將軍的家眷到鄴縣,不然的話情況就危險了!”

孫權聞聽大怒,一氣之下要斬魯肅,魯肅這才對孫權說:“現在情況緊急,已經不容有任何別的想法,不先派兵去助劉備,怎麽先要殺我呢?”孫權這才明白魯肅之前的那番話是在試探自己的態度。於是孫權同意了魯肅的建議,派他去聯絡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