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解讀和諧(第2/4頁)

“那,那你更不能辭職了。你辭職了,誰幫我對付田家啊?快想辦法吧。”齊景公更加緊張了。

“辦法還是有的,不是那幾家投訴司馬穰苴嗎?就以此為借口,免了他的大司馬。”晏嬰出了這麽個主意,把得罪人的事情推給了那幾家。

第二天,齊景公果然宣布免除司馬穰苴的大司馬職務,理由是多名大夫投訴他,群眾基礎不好。

司馬穰苴被免職,很沒面子地回了家。由於心情郁悶,不久後心臟病發作,含恨離開了人世。

後來,田家篡奪了齊國,到戰國齊威王的時候,下令修訂古代有關軍事制度和禮節的《司馬兵法》,把司馬穰苴的軍事思想和言論添加到其中,成為《司馬穰苴兵法》,又稱《司馬法》。

太史公在《史記》中專有“司馬穰苴列傳”,不過,司馬遷不認為《司馬法》與司馬穰苴有多大關系。究其原因,大致司馬遷認為《司馬法》應該是司馬家族的專利,不應該被田家無端搶走。

不過,不管太史公怎樣說,歷史上還是把《司馬法》算到了司馬穰苴的名下。到宋代,宋神宗編定“武經七書”,《司馬法》在《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之後,排名第三,確定了在中國兵書中的地位。

《司馬法》中有許多珍貴的軍事思想,對後人頗有啟迪。這裏摘錄一二。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什麽是和諧】

論人品和能力,梁丘據根本不入流。

論對晏嬰的尊重和敬畏,梁丘據倒是不含糊的,他常常感慨自己一輩子也趕不上晏嬰。

可是,晏嬰還是瞧不起他,因為,他就是瞧不起他。

可是,晏嬰拿他沒辦法,真的沒辦法,因為,齊景公就是喜歡他。

那一天齊景公打獵回來,非常高興,因為梁丘據把他伺候得很好,只要他想到的,梁丘據一定都已經做到了。

“看來,只有梁丘據和我比較和諧啊。”齊景公對晏嬰說,把打獵的情況簡單介紹了一下。《左傳》原話是:唯據與我和夫?

“什麽和諧啊?那就是他一味迎合你,頂多說是保持一致而已。”晏嬰不屑一顧地說。《左傳》原文是:據亦同也,焉得為和?

“那和諧和保持一致有什麽區別?”齊景公問道。《左傳》原文是:和與同亦乎?

下面,我們來看看晏嬰怎樣解說和諧,順便也理解一下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那當然,差別大了。”晏嬰清了清嗓子,開始說道:“和諧呢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最後做出來可口的肉羹來。國君和臣下的關系也是這樣,國君是肉,臣下們就是水、火、醋、醬、鹽、梅。國君拿主意,但是臣下們要提供自己的看法,綜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主意。音樂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樣,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迅緩、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調節而成。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放個屁他也說是香的。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梁丘據什麽都跟您相同,要他還有什麽用?”

所以,什麽是和諧?就是集中不同的意見,達成最好的結果,而不是所有人的意見都一樣。

什麽是和諧社會?就是包容的社會,言論自由的社會,批評聲音不斷的社會。而不是只有一個聲音的社會,而不是只能贊美不能批評的社會。

對於晏嬰的評說,齊景公哼哼唧唧,不置可否。

不管怎樣,打了很多野味回來,齊景公設宴招待群臣。當晚月明星稀,微風狂吹,大家一頓好吃好喝,熱鬧非凡。

突然,齊景公嘆了一口氣:“唉——”

正在高興的時候,為什麽嘆氣?別說別人,就連梁丘據都弄不明白。

“今天真的好高興好高興,可是,人都是要死的,人要是能夠萬歲萬萬歲,能萬壽無疆的話,那該多好。”齊景公自己回答了大家心頭的疑問,原來他是想到了死。

樂極生悲,樂極容易生悲。

“唉唉——”大家都跟著哀嘆起來,梁丘據還流下了兩行熱淚。

晏嬰看著這些人,就覺得好笑。

“主公,傷心什麽?應該高興才對啊。想想看,人要是不死的話,今天坐在這裏的是您嗎?那都是古人了,最早在這裏的是爽鳩氏,後來還有蓬伯氏、蒲姑氏,再後來還有咱們太公,他們要是都萬歲了,主公您現在能當國君?給你當個有三分地的農民伯伯就不錯了。所以啊,傷心什麽?沒事偷著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