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知音(第3/4頁)

“唉——”師曠仰天長嘆。

“大師,我只是跟您開個玩笑,別生氣啊。”晉平公覺得自己捉弄一個盲人,而且是一個人們都很尊重的盲人,有點過分了,於是親自來攙扶師曠。

“我很擔憂啊。肉如果生了蟲,煮熟之後還是要自己吃;木頭如果有了蛀蟲,刻成東西也是自己用;人如果興起了妖孽,產生了災難,不也要自己承擔嗎?我聽說諸侯的祭器裏不蒸煮粗劣的飯菜,國君的殿堂上,不應該有蒺藜生長啊。自作孽,不可活啊。”

“啊,那我已經作了怎麽辦?”晉平公大吃一驚,難道捉弄個人也會引來禍患?

“沒辦法了,下個月初八冊立太子,整治百官吧,主公就要死了。”師曠說,一點不像開玩笑。

當天那頓飯,吃得十分沉悶。

到了下個月初八,晉平公醒過來,覺得一切安好,沒什麽問題啊。於是,派人把師曠給請來了。

“大師啊,錯了吧?你看我好好的,怎麽會死?”晉平公對師曠說。

“等明天你再叫我吧。”師曠就說了這一句話,走了。

明天,晉平公叫師曠了嗎?他沒有明天了。當天晚上,晉平公猝死於宮中。

沒有多久,師曠也離開了人世。

師曠,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一個一身正氣的敢於直言的人。師曠的去世,是中國音樂事業的巨大損失。

師曠,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人。

【知音】

除了師曠,春秋還有很多著名的音樂家,譬如鄭國的師文。師文彈奏二十五弦琴時,整天彈得如癡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語:我效於子效於不窮也。

師文學習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據說他學琴三年不成,老師誤認為他笨拙,讓他回家。師文去講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他說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

成語“得心應手”,就是這裏來的。(見《呂氏春秋》)

不過,還有一段故事比師文的故事又要傳奇得多。

楚昭王元年(前515年),楚國左尹伯郤宛被費無極所害。(見第五部第182章)

伯家被滅門,只有個別人逃脫,除了伯嚭逃往吳國之外,伯家還有一個人逃去了晉國,此人名叫伯牙。

後世有人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

伯牙自幼喜好音樂,拜楚國著名琴師成連為師。學琴三年,伯牙琴藝大長。可是,他依然感到苦惱,因為對音樂的領悟還沒有進入境界。老師成連自己也沒有進入境界,因此也無法幫助他。

“孩子,我已經傾囊相授了。以你的資質,我已經沒有辦法教你了。還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琴藝出神入化。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這一天,成連總算想到了一個辦法。

“好啊好啊。”伯牙非常高興,盡管他從沒聽老師說過這個師爺。

師徒二人於是從楚國來到了齊國,一路向東到了蓬萊。

“孩子,你在這裏等著,我去接老師過來。”成連雇了一條小漁船,出海而去了。

成連一去,再也沒有回來。伯牙的情緒從焦急、傷心、失望到冷靜。面朝大海,突然有一種赫然開朗的感覺。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以琴聲來追思老師。於是心手合一,聲由心出,頓然感悟到音樂的真諦。在這裏,伯牙創作了《水仙操》這首琴曲。

那麽,成連究竟去了哪裏?或者喂了東海鯊魚?

原來,方子春只是成連編出來的一個人物,根本不存在。成連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要讓伯牙獨自去感受大海波濤雄壯之聲,高山群鳥悲鳴之音,去激發自己的靈感。所以,他登船而去,繞了一個圈子上岸,然後回到楚國等待伯牙回來。

成連成功了,意思就是,伯牙成功了。

從楚國逃到了晉國,伯牙成了晉國的大夫。想想看,當年祖上因為逃難從晉國去了楚國,如今自己竟然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從楚國逃到了晉國。

“世事難料啊。”伯牙慨嘆,對世事有了更多的體會,對音樂也有了更多的體會。

可是,在晉國,自從師曠去世之後,再也沒有好的樂師了。

伯牙的琴法帶著明顯的楚國風格,深邃悠遠,寓意山水。可惜的是,晉國人完全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因此,盡管在晉國也過得富足,伯牙卻很郁悶,因為沒有人能懂得他的琴聲。

到晉國的第二年,伯牙得到楚昭王為伯家平反的消息,於是決定回一趟楚國,祭掃遇難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