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占星算卦(第2/4頁)

“哼,這樣的盟誓能管幾天?《詩經》裏說得好:‘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盟誓越多,反而越亂。”大夫裨灶私下裏斷言。

“那,你怎麽看局勢發展?”然明對裨灶十分信服,於是討教。

“良霄專橫跋扈,不自量力,最終完蛋的一定是他。”

“他完蛋了,誰來執政?”

“還用說,肯定是子產啊。”

“子產執政,這個國家才會有希望啊。”

“是啊,如果不是子產,鄭國恐怕就要成為歷史了。”

裨灶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為什麽然明這樣本身就很賢能的人對他竟然也這麽信服呢?

說到裨灶,就要來介紹一下春秋時期的占星術了。

裨灶,是最早有記載的占星術專家,也被稱為中國占星術的祖師爺。

【占星術】

自古以來,人們就在研究天上的星星,認為天與地是對應的,所以星象能夠預測人間的事情。

據《史記》記載,關於星象學,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之後歷代都有發展。不過,關於星象學的記載多半佚失,至今留存最早最完整的反而是《史記》了,其中的《史記·天官書第五》對中國古時的星象學有非常詳盡的記載。

按古時的星象學,天上的星星都對應著地上的人物、器具、地方等等,決定著人世間的禍福興衰和喜怒哀樂。譬如,我們常說的二十八宿,就代表了中原的二十八個地區。

因此,星辰的運動,往往就昭示著相對應的人物、地區或者國家將要發生什麽。

春秋時期,用得比較多的是歲星。

歲星是哪顆星?也就是木星。在太陽系的所有行星中,木星為最大,其質量是所有其他行星之和的兩倍。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於是把周天分為12分,稱為12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劃(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稱呼)。它的計量方向和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即自東向西。

由於十二地支的順序為當時人們所熟知,因此,人們又設想有個天體,它的運行速度也是12年一周天,但運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這個假想的天體稱為太歲。當歲星和太歲的初始位置關系規定後,就可以從任何一年歲星的位置推出太歲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順序來紀年。

木星繞天一周,實際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二年就會有一個星次的誤差,叫做“超辰”或是“超次”。

春秋時期星象學中,歲星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國家,歲星的運行以及與其他星體的相對位置也就對不同的國家有影響。

所以,春秋時期的占星術,多半拿歲星說事。春秋時期,有幾位占星術的高手,他們是鄭國的裨灶、魯國的梓慎和宋國的子韋,這裏略作介紹。

魯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也就是季劄出訪各國的前一年。這一年春天,魯國氣候反常,異常溫暖,各地都沒有發現冰。魯國大夫梓慎斷言:“恐怕今年宋國和鄭國要發生饑荒了。”

“為什麽?”有人問,憑什麽魯國氣候溫暖,鄭國和宋國就要饑荒?

“是這樣的,現在歲星本來應該在鬥、牛的位置上,可是歲星已經過了這個位置,到了玄枵的位置。天時不正,就會帶來災荒,本來應該寒冷的時候卻很溫暖,龍在下而蛇在上,龍是宋國和鄭國的星宿,所以這兩國必然發生災荒。”梓慎這樣分析。

當年,鄭國和宋國果然都遭受了旱災。

當然,魯國其實也遭受了旱災。

當年秋天的時候,鄭國的裨灶也作了一個預言:今年周王和楚王都要死。

“為什麽?”有人問。

“因為今年的歲星不在它本來該在的位置上,跑到了明年的位置上了,危害到了象征南方的朱鳥尾(南方七個星宿的總稱),所以周王室和楚王都要遭殃。”裨灶這樣分析,也是按照歲星的位置。

準不準?反正周靈王和楚康王都是那年年底死的。

據《左傳》,此後裨灶還有幾次預言,譬如陳國的滅亡,晉平公之死等,都很準確。

宋國的子韋職務是司星,專門看星星的。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天上出事了。

那天晚上,宋景公帶著小妾賞月,猛然發現火星占了二十八宿之一心宿的位置,術語叫做“熒惑守心”,由於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在天空中運行,時而從西向東,時而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稱為熒惑。這下麻煩了,因為心宿代表了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