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八章 吳亡(第2/4頁)

這一仗,吳軍主力大半被殲,不過按照範蠡的說法,這時候越國還不具備滅掉吳國的力量。所以,越軍撤軍。

【最後的忽悠】

吳王夫差二十年(前476年),越軍入侵楚國。不過,這只是範蠡的計策,用來麻痹吳國人。等楚軍救兵一到,越軍主動撤退。

這一年,從時間上算,已經不是春秋,而是戰國的第一年。不過,要把吳越之間的恩怨講完,需要占用戰國幾年時間。

第二年,吳國再受天災,百姓竟然到了吃野菜和到海邊撿牡蠣等充饑的地步。別以為那是海鮮,古時候沒人愛吃那個。

“可矣。”範蠡知道已經到了和吳國人清算一切的時間了。

秋收結束,越軍全軍出動,討伐吳國。這一次,吳軍根本不是楚軍的對手,五戰連敗。到十一月,越軍包圍了闔閭城。

越軍並沒有攻城,按照範蠡的策略,就是兩個字:圍城。

越軍沒有攻城,吳軍來約戰了。

“回去,我們不打。”範蠡拒絕。

一天之內,吳國使者來了五次,要求決戰。範蠡毫不動搖,拒絕了五次。

“範先生,打吧,難道還怕他們?”勾踐有點沉不住氣了,他想決戰了。

“大王,出兵之前咱們不是商量好了嗎?只圍不打。怎麽到了戰場上就變卦呢?得到了時機就不能怠慢,時機一失就不會再來。上天賜予而不接受,災難反而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進退變化之中如果拿不準主意,一定會後悔的。”範蠡還是很堅決,《國語》原話是這樣的:“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時不再來,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天予不取,反受其害。這句名言,同樣來自這裏。

“好吧。”勾踐同意範蠡的看法。

範蠡的策略是非常有道理的,從當時的情況看,吳軍盡管連敗,但是戰鬥力還在,此時背城一戰,一定死拼,越軍未必就能取得勝利。再則,吳國比越國大,越軍拿下闔閭城,很難避免當年吳軍在郢都所做的事情,反而會激起吳國人的憤慨,逼迫吳國人團結起來驅逐越國侵略者。

所以,範蠡一邊包圍闔閭城,用時間來消磨吳軍的士氣;另一邊,闔閭城以外的地區,賑濟吳國百姓,來感化他們,用時間來同化他們。

以時間換空間,就是這個意思。

那麽,範蠡不擔心吳國人向其他國家求救?

當時天下有能力救吳國的其實只有三個國家,楚國、秦國和晉國,楚國和秦國都是吳國的敵人,自然不會救他們。那麽,晉國呢?

吳王夫差知道,這樣被包圍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因為越國人耗得起,自己耗不起。

到了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求援了,求誰?算來算去也只有晉國,其余的大國楚秦齊都是仇人。

於是,吳國特使前往晉國求救。

“哎喲,盟主有難,八方支援啊。”趙簡子當場表態,可是,隨後說了:“可是,實在不好意思,你看,我們國君剛剛去世,國家還在喪期,不能打仗啊。”

一個“可是”,葬送了吳國的希望。

其實,就算晉定公沒死,晉國人也不會來救吳國的。

“那什麽,這樣吧,為了表達我們對盟主的敬意和我們不能救盟主的愧意,我把飲食標準再降低一档。”趙簡子假模假樣很慚愧的樣子,因為國君死了,飲食標準已經降低了。

“元帥,您這樣懲罰自己,讓吳王知道了,一定很感動啊。”一個叫楚隆的手下急忙拍起了馬屁,其實他知道趙簡子每天晚上躲在暗室吃好東西。

“真的?那你去趟吳國,跟他說說。”趙簡子挺得意,於是派楚隆跟著吳國使者去了吳國。

到了闔閭城外,到處是越軍包圍,吳國使者偷偷溜進了城。楚隆不怕,他去找到了勾踐。

“大王,吳國這樣的流氓國家,早就該收拾他們了。聽說貴國討伐他們,中原各國歡欣鼓舞。我國特地派我來看看這裏的情況,看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再看看吳國人有多悲慘,好讓大家更高興一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那行,你進去看看吧。”勾踐一聽挺高興,放他進了包圍圈裏。

於是,楚隆來見吳王夫差。

“大王,您受苦了。”楚隆說著,眼淚都快下來了。之後,把趙簡子怎樣自責、怎樣降低夥食標準等等說了一遍。

夫差不是傻瓜,聽他忽悠,心說:“你就忽悠吧,忽悠死我們,看你們今後忽悠誰去。”

不管怎樣,夫差還算客氣地接待了他,臨行,送了他一小盒珍珠,讓他帶給趙簡子,算是補償他降低飲食標準的損失。

吳王夫差絕望了。

說起來,這也是晉國最後一次忽悠吳國了。

【夫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