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南征,目標楚國(第2/4頁)

前面說過,姜太公就任齊國國君,周公的兒子展伯禽就任魯國國君,兩人與周公談論治國方略。姜太公的方略是“尊賢上功”,展伯禽的方略是“親親上恩”。

“魯國的實力怕是不行了。”姜太公斷言。

“魯國雖然實力不行,但是,齊國恐怕遲早不是太公您的子孫所有。”周公說。

兩人為什麽這樣說?

“尊賢上功”的意思就是讓有能力的人管理國家,讓有功勞的人享受爵位。用現在話說,就是任人唯賢。這樣的方法治理國家,當然要強大。

“親親上恩”的意思是讓親人掌權,把好處給對自己有恩的人。用現在話說,就是任人唯親。這樣的方法治理國家,怎麽能不弱小下去?

後來的歷史就是這樣發展,齊國大量任用賢能人士,公族反而被冷落。我們看看齊桓公的手下,管仲和鮑叔牙都是外國移民後代,王子成父是周王室的後代,寧越、寧戚都是衛國移民,再加上公子開方、公子完等也是外國移民,而內閣裏真正的公族只有隰朋、東郭牙和賓須無。

再看看魯國,前前後後主要掌權人物都是公族,公族之外只有曹劌和曹沫稍受重用,也都不是核心決策層成員。

所以,兩國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兩國實力的差距,而且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

齊國雖然強大,但是公族勢力不夠大,凝聚力也不夠強,造成外姓越來越占據主動,最終,姜太公的子孫僅僅傳到第二十四代,國家就被外姓篡奪了,這是後話。而魯國盡管弱小,但是公族勢力空前強大,外人根本難以進入高層,所以周公的後代一直傳到第三十四代,魯國才被楚國滅掉。這也是後話。

所以,在世襲社會,任人唯賢和任人唯親之間是個巨大的矛盾,前者可以強大但是會引發動亂,後者穩定但是不能進步,因此,嚴重限制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唯有民主社會,才真正解決了這樣的矛盾,因為國家不再是家族的,不再是某個利益集團的,而是全體人民的,任人唯賢也就不用擔心被奪權。

【萬事俱備】

現在,南面的魯國徹底成了齊國的後院,而北面的燕國早就是齊國的跟班了。再加上東面的大海像齊國的天體浴場一樣,齊國可以說有種舒適的感覺。

那麽西面呢?

西面出事了。

齊國的西面是邢國和衛國。邢國在衛國的北面,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一帶,邢國的北面則是叫做赤翟的狄人。

赤翟穿越邢國,長驅南下,進犯衛國,衛國此時是養鶴的衛懿公,結果被赤翟攻破首都,衛國傷亡慘重。

這一段,前面已經有過交代。

齊桓公接到衛國的求救之後,組成了齊、宋、曹三國軍隊的聯合國軍,遺憾的是,他們到得太晚了,或者說,衛國實在太不堪一擊了。

聯合國軍來到的時候,赤翟已經搶掠完畢,風光北上,順道攻擊邢國。於是邢國求救,等到聯合國軍來到邢國的時候,邢國都城也被破了,老百姓跟著邢國國君叔顏逃到了夷儀。

是追擊赤翟還是先幫助邢國復國?

“不必追擊,赤翟不是我們的大患,放過他們。”管仲建議,赤翟雖然實力超過衛國和邢國,但是並不能對齊國構成威脅。

這個時候的管仲,已經把眼光放在了南面。

齊桓公於是在邢國停留,因為邢國國都已經成為一片廢墟,齊桓公下令三國軍隊就地駐紮,然後從齊國調運材料和食品,派遣工匠人手,幫助邢國在夷儀建造新都城。

半年之後,邢國新都城建成,邢國全國上下對齊桓公感恩戴德,編了許多民歌歌頌齊桓公。

邢國問題解決之後,齊桓公索性命令三國軍隊及工匠南下衛國,又從齊國運送材料,在楚丘為衛國建造新都城,半年之後完工。

現在,來盤點一下齊國最近幾年的成績。

救燕國,滅掉山戎的令支和孤竹;幫助魯國平定內亂;幫助邢國和衛國建造都城,恢復國家。

齊國四周的國家都成了齊國的鐵杆兄弟,而其他的中原國家也都紛紛前來歸附。

現在,萬事俱備,只等機會。

什麽機會?伐楚。

【出師有名】

第二年,也就是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齊國終於決定伐楚。

二十九年,管仲二十九年裏一直在謀劃著這一天。

說起來,齊國也是被逼的。

楚國自從楚成王登基之後,十五年沒有侵略過中原國家。這十五年,楚國跟齊國一樣在發展經濟。

可是,當齊桓公名聲大噪、威風八面的時候,楚成王坐不住了。

“喂,看看人家齊國,人家都當盟主了,諸侯們都聽他的。可是咱們南蠻子的帽子還沒摘掉,還是流氓國家啊。不行啊,怎麽說咱們也要躋身中原,咱們也要當盟主。”楚成王發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