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地理新知(第2/2頁)

他要求把漢地的圖與回回輿圖拼接起來,繪制出一幅從“日出處”,即太平洋之濱,到“日沒處”,即西域的大地圖。這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得到了忽必烈的批準。漢族傳統上相信天圓地方,而回回人則接受了古希臘的大地球形說;漢族人采用方格法畫圖,而回回人則使用圓形地圖。要想把兩種地圖納入同一個體系,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

鄭和本人和他的船隊中的許多重要人物都是回回人,他們的祖先來自遙遠的西域。有不少人在入居漢地後,還經常往來於東西之間,或奉使,或經商,或朝聖。在他們的旅途中,回回圖子必定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即便是鄭和的船隊中,想必也攜有“海道回回文剌那麻”一類的海圖。

(三)《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宇歷代國都之圖》

在北京第一歷史档案館中藏有一幅明初繪制的絹繪本巨型世界地圖(含歐亞非三大陸),題為《大明混一圖》,長3.47米,寬4.53米,學者考定其繪制時間為洪武二十二年(1389)。其地理覆蓋範圍包括全部舊大陸,即亞、歐、非三大陸,具體來說東起日本,北達西伯利亞,西抵大西洋,南至非洲南部的好望角。

1640年滿清入關後,此圖落入清政府手中。在清代有人將此圖上所有漢文地名轉寫為滿文,寫成小紙條,貼在漢文地名之上。從圖中域外地名的漢文譯音看,遵循的是元代音譯的規律。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其原圖是一幅元代世界地圖,或取材於元代材料。

此圖很早就流傳到朝鮮與日本。傳入朝鮮的最初稱為《明國圖》。1404年朝鮮學者權近與李薈以《明國圖》為基礎,繪成《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其基本形制同於上述《大明混一圖》,只是朝鮮部分更為詳細,今藏韓國漢城的奎璋閣。1599年日本侵略朝鮮時,從朝鮮宮中掠取了《明國圖》。而權近與李薈模繪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也通過種種渠道傳入日本。因為《明國圖》(即《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海外地理知識,故而此後在日本叠有人模繪。因此在日本宮內廳、京都龍谷大學、九州水原寺等處,都能找到《明國圖》與《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繪本。

在《大明混一圖》出現之前,世界上從未有過一幅地圖正確地畫出歐亞非三個舊大陸的整體形狀。摩洛哥地圖學家亦得裏昔(al-Idrisi)1154年為西西裏(Sicily,宋趙汝適在其《諸蕃志》中稱為“斯加裏野”)國王羅傑(Roger)畫過一幅當時西方人所了解的世界之圖。亦得裏昔的地圖的地理範圍也覆蓋歐亞非三大陸,在地理方位中繼續古希臘地圖的傳統,南北與今天的地圖相反。其最明顯的特點是,非洲的南端向東拐去,印度洋被包圍在非洲與東亞大陸之間,如同地中海被包圍在歐洲與非洲兩大陸之間一樣。這種對非洲大陸認識的錯誤,在歐洲人與伊斯蘭世界延續了上千年之久,從古希臘時代直至文藝復興以後,至15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大航海以後才得以糾正。

《大明混一圖》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確地繪出了非洲大陸的形狀,表明元代世界地理知識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也是鄭和遠航的最重要的地理知識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