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舟師導航法的進步(第2/2頁)

《順風相送》應成書於明中期以後。作者在前言中說,他的著作本於周公的《指南之法》。《指南之法》大約是一部假托周公之名的航海針路書,至明中葉尚存。《順風相送》的作者說它“能自古今,流行久遠”,其“中有山形水勢”,但傳抄描繪有誤,又叠經增減,足見這部《指南之法》由來已久,在出洋的海商與舟子中代代流傳。他們在航海中或歸來後,曾對照過它,所以才會發現“傳抄描繪有誤”,並在驗證時不斷有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見聞有所增補。《順風相送》的作者還說,他將“南京直隸至太倉並夷邦巫裏洋等處更數、針路、山形水勢、澳嶼淺深攢寫於後”,還提到“寶舟”、“永樂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國”等語,足見《順風相送》在編寫時還參照了《鄭和航海圖》。

《順風相送》的作者在評價《指南之法》的作用時說它是一部航海者的必備針薄,“行路難者有徑可尋,有人可問。若行船難者,則海水連接於天,雖有山嶼,莫能識認。其正路全憑周公之法,羅經針薄為準”。這裏“雖有山嶼,莫能識認”一句清楚地說明了傳統的地文導航海的局限,若不假以“羅經針薄”,遠航的風險是很大的。《順風相送》的作者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一節中在描述“外羅山”(注:在越南新州港外,入新州港以此為望山。今地無考。見《兩種海道針經》,第219頁。)時,提到這裏“遠看成三個門,近看東高西抵。北有椰子塘,西有老古石。行船近西過,四十五托水。往回可近西,東恐犯石欄”。(注:同上書,第33頁。)這說明,即便在磁羅盤廣為應用以後,當海舶駛近目的港時,舟人仍努力依靠陸標辨識。

按向達先生的研究,《指南正法》成書於清康熙末年。此書的序言如同《順風相送》,提到周公的《指南之法》,並有一節題為“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說明書中許多資料至少可以上溯至明代中期。此節在描述“外羅山”時,提到“東高西抵,內有椰子塘,近山有老古。打水四十五托”。對比《順風相送》的相應記載,可知兩者當有共同的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