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清政府處理朝鮮海難事件案例研究看待宗藩關系的另一種視角(第2/3頁)

以上據http://www.issp.sinica.edu.tw/chinese.index.html,並見上引劉序楓:《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第八回琉中歷史關系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沖繩:琉球中國關系國際學術會議”,2001年3月,第4—5頁,第26—27頁注1—4。)

記載歷史上朝鮮漂海人的資料極為豐富。其中主要有:

1.明代朝鮮人崔溥所著《漂海錄》。崔溥是朝鮮全羅道羅州(即今韓國務安郡)人,朝鮮國弘文館副校理、五品官。明弘治元年(1488)正月,崔溥率從吏、護軍、奴仆、水手等42人,自濟州島渡海返鄉奔父喪,因遇大北風,船只遭破壞失控,漂入茫茫大洋,經14天漂流,歷九死一生,終於漂至“大唐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縣界”牛頭門獲救登岸。(注:《漂海錄》所記地名歷500余年滄桑,發生了很大變化。浙江三門、寧海、臨海等縣、市外事及地志研究人員根據文中描述進行了多次實地踏勘,並將文中的地名和實際地點一一對應了起來。經過中韓雙方的共同考證和認定,最終確認崔溥的“登陸點”就在浙江省三門縣沿赤鄉的牛頭洋。)經桃渚所指揮劉澤對他們驗明身份後,受到中國官員和老百姓的禮遇。後地方官府派人專程護送崔溥去北京。崔溥一行自台州走陸路至杭州,沿大運河水路至北京,再取陸道至鴨綠江,返回故國。崔溥在中國達4個半月,行程數千余公裏。回國後用漢文以日記體記敘其經歷。其全文約5.4萬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的情況,為後世研究中韓友誼關系及中國明朝海防、政制、司法、運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歷史文獻。崔溥的《漂海錄》受到了中外學界的重視。(注:此書在朝鮮李朝時期就曾5次重版再印,並曾譯成韓、英、日等多國文字。當前較易得到的有北京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朝鮮學叢書《朝鮮漢文古籍〈漂海錄〉——中國行記》,韓國學中心叢書,崔溥著,葛振家點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此還葛振家還寫有:論文《朝鮮漢文古籍〈漂海錄〉初探》,收於《朝鮮學論文集》1(1992年),第48—72頁;專著《崔溥漂海錄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論文《〈漂海錄〉學術價值再探》,收於《當代韓國》1994年3期,第43—48頁;《崔溥〈漂海錄〉價值再探析》,載《韓國學論文集》6(1997年10月),第82—90頁等。

北京大學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出版的《地理文獻典》中第89種收有《漂海錄》。應當關注的還有:〔日〕松浦章:《明代朝鮮船漂到中國之事件》,收於《海交史研究》,第40輯(2001年第2輯);汪如東:《朝鮮人崔溥〈漂海錄〉的語言學價值》,載延邊大學中朝韓日文化比較研究中心所編:《東疆學刊》第一期(2002年),第9—14頁。)

崔溥北上途徑健跳時,受到千戶李昂隆重接待。健跳舉人張輔也把他請至家中款待交談,並寫有《送朝鮮崔校理序》一文,收錄於《台州府志》與《寧海縣志》(當時健跳屬寧海)。

2.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吳晗20世紀30年代在清華大學史學系讀書時,利用周末赴北海圖書館閱覽,得趙萬裏先生之助借朝鮮《李朝實錄》,從中抄錄了有關中國的史料,至1936年共閱至498本,抄有關史料80冊。50年代後,吳晗繼續努力,終於完成。吳晗原設想作為國慶十周年(1959)獻禮,但最終於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3.《清代中朝關系档案史料匯編》,中國第一歷史档案館編,中華書局,1996年影印;《清代中朝關系档案史料續編》,中國第一歷史档案館編,中國档案出版社1998年影印。二種合計收清代145件有關朝鮮漂海人問題的档案。

4.《朝鮮文獻選輯〈清實錄〉中朝關系史料摘編》,長白叢書,雲南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摘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

5.《同文匯考》。朝鮮史料,為李朝正祖命掌對外文書之承文院編,書成於1787年。其後陸續增補,分為原編、附編、別編、補編、原續編、補續編、附續編、原編續、附編續等,收錄文件止於1881年。海難事件均集中於原編,原編續之“漂民”、“漂風”條。

6.《濟州啟錄》,朝鮮史料,濟州牧守呈報朝鮮國王的狀啟,由朝鮮備邊司謄抄成冊。現殘存1846年至1884年間之謄錄五冊,年代不完整,藏於漢城大學圖書館奎章閣文庫。韓國國史編纂委員之影印本,收於《各司謄錄》十九,全羅道編二。收有漂到中國後被送還之濟州島民和漂到濟州之中國船記錄共2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