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記載明清呂宋—婆羅洲之間航路的史料(第3/4頁)

又使二日一夜,見沙奇頭,有淺。船使竹山邊。(注:“使”即“駛”。“船駛竹山邊”,此言“船在竹山邊行駛”。)見一列老古(注:“老古”不一定是“老石”之訛。下文《指南正法》所錄“往汶來山形水勢”中有“老古石”可證。),船身半奇頭。(注:“船身半奇頭”,未見前人解說。筆者試理解為“船身平半沙奇頭”。)

單午(注:“單午”為正南航向。),一夜一日,出見大小羅模山,見古襆山,又見聖[山](注:此“山”字系向達教授補入。),對開來高大有雲。犀角山尖。

坤未(注:“坤”位為正西南向,“坤未”為西南偏南7度30分。航向由此轉向西南。),取崑崙山,外有老古淺,平使(注:“使”即“駛”。)船門。

坤未、單未(注:“單未”在羅盤中為南偏西30度。),沿崑崙峷使(注:“崑崙峷”待考。“使”即“駛”。),取長腰嶼,有門。(注:“門”即兩山間狹窄海道。)

丁午(注:“丁午”為南偏西7度30分。),取鯉魚嶼,收毛花蠟(注:今文萊首都斯裏巴加灣(Bandar Seri Begawan)市所在地為Muara District區,其瀕臨文萊灣之地有小鎮名Muara。這裏的Muara當即“毛花蠟”的音譯。),是勃泥也,即文萊。(注:《兩種海道針經》,第92—93頁。)

《指南正法》之“往來汶來山形水勢”所記針路,雖未言明啟程地,但從其文中可以看出,出舡地也是呂宋。其史文如下:

呂帆(注:“呂帆”,《指南正法》惡黨回雙口針路中也提到“呂帆”,當即《順風相送》上文中提到的“呂蓬”,即今馬尼拉灣外之廬邦島。)紅面山文武樓(注:《東西洋考》記呂宋名勝時提到:“文武樓,遠望山容甚偉,故華人蒙以佳號。”(見謝芳點校本,中華書局,1981年,第94頁)據此,“文武樓”並非樓閣名,而是山名。)出舡。

坤未(注:羅盤的“坤未”位相當於西南偏南7度30分。),十三更,平麻茶洋。(注:“麻茶洋”,當即上述《順風相送》在描述同一航線時提到的“麻幹洋”與下述張燮《東洋針路》中提到的“磨葉洋”。)

丁未(注:“丁未”為南偏東22度30分。),二十更,此內是小羅房山(注:當位於今民都洛島西岸。)、小煙可窯山(注:即前述《順風相送》與下述《東洋針路》中提到的“小煙山”。)、七峰、三牙山。(注:即上述《順風相送》中提到的“三牙”、“七峰山”。)

七峰山

七個大山頭,高尖峰。

三牙山

丁未(注:“丁未”針即南偏西22度30分。),五更,取巴荖員。

巴荖員

丁未,五更,平沙歧頭(注:“沙歧頭”,即上文之沙奇頭,當位於巴拉望島西海岸,確切位置待考。)尾。

羅仆山(注:“羅仆山”,即上述《順風相送》中提到的“羅蔔山”。)

此山高大。

犀角山

丁未(注:從麻茶洋起,經三牙山、巴荖員、羅仆山至犀角山,一路均為丁未針,與巴拉望諸島的東北—西南走向一致。),八更,及單丁(注:“單丁”針即南偏西15度。),取聖山。

聖山

充天高大。

聖山下

對二個嶼是五嶼。

五嶼

丁未(注:航向從麻茶洋起一路不變,始終為“丁未”,即南偏西22度30分。),五更,平三嶼叫崑崙。

崑崙山

近看三個,遠看一個。開洋有老古石。坤申(注:“坤”位為正西南,“坤申”為西南偏西7度30分。),更半,長腰嶼門巡身使。(注:“使”即“駛”。)

長腰嶼

鯉魚塘

渤黎

做毛花臘,即汶來。(注:《兩種海道針經》,第164—165頁。)

按上述更數累計,從呂帆至汶來(文萊)共計56更半。與前述更數相去較大。

明張燮在其著作《東西洋考》卷9《舟師考》有《東洋針路》一節,也記錄了許多中國舟師所流傳的航線針路,均未有標題。其中有一條經筆者比對確認即系從呂宋赴文萊的針路。今錄之如下,以利與上述《順風相送》與《指南正法》的記載相對照:

又從呂蓬(用坤未針(注:“坤”位為正西南,“坤未”為西南偏南7度30分。),五更,取芒煙山)。

芒煙山(用丁未針(注:“丁未”為南偏西22度30分。),十更,取磨葉洋)。

磨葉洋(用單直,並丁未,取小煙山)。

小煙山(其上有仙人掌,用丁未針,五更,取七峰山)

七峰山(用單丁(注:“單丁”為南偏西15度。),五更,取巴荖圓)。

巴荖圓(用丁未,五更,取羅蔔山)。

聖山(自聖山東去,突出二大尖,兩傍皆老古石,中只一溝,舟行甚險。用單未及坤未針(注:“單未”相當於南偏西30度;“坤未”為西南偏南7度30分。),五更,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