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圖、針路與回回地理學(第2/2頁)

《順風相送》的作者在其書的前言中說,他的著作本於周公的《指南之法》。《指南之法》大約是一部假托周公之名的航海針路書,作者說它“通自古今,流行久遠”,其書“中有山形水勢”,但傳抄描繪有誤,又叠經增減。可見至明代中葉尚存。《指南之法》是一部航海者必備的針簿,“行路難者有徑可尋,有人可問。若行船難者則海水連接於天,雖有山嶼,莫能識認。其正路全憑周公之法,羅經針簿為準。”但“古本年深破壞”,地名之“有無難以比對”。我們雖然不知道《指南之法》的具體內容,但作者說他將“南京直隸至太倉並夷邦巫裏洋(注:“巫裏洋”,即“南巫裏洋”,指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至斯裏蘭卡之間的南孟加拉灣海域。)等處更數、針路、山形水勢澳嶼淺深攢寫於後”,又提到“寶舟”、“永樂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國”等語,可見《順風相送》乃由匯錄《指南之法》和鄭海航海資料而成。

這部書介紹了確定潮流、風向、潮水消長時期、用針法,福建至東西洋各地“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其中最遠處為波斯灣的忽魯謀斯),及福建地區往返東南亞,東南亞各港之間往返,東南亞各港往返南亞各港,南亞各港往返西亞各港,福建往返東洋的彭湖、呂宋、琉球各港,東洋各港之間往返的針路。實為了解西方人東來以前明代中國舟師導航術和當時亞洲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海區航線的第一手資料。

《指南正法》所記航線卻與《順風相送》有著明顯的區別。《指南正法》中的中國前往外洋的起始港除了福建以外,還有廣東、浙江,東洋航線的內容比較多,還增加了觀星法,而西洋的航線範圍明顯比《順風相送》少,只到東南亞為止。

將《鄭和航海圖》與《順風相送》、《指南正法》聯系起來,可以看出古代中國舟師並不從正確的地理方位來把握海外地理,而是在航行過程中以遊動的船為觀察原點來記錄自己所見的海外港口和其他地理坐標物。

我國傳統的天地觀分“蓋天”與“渾天”兩說。“蓋天”說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注:《晉書·天文志》。),就是說天穹像一口倒扣的鍋,而大地如同橫平豎直的棋局。《周髀算經》對“蓋天”說又作進一步解釋說:大地是每邊長81萬裏的正方形,天頂的高度是八萬裏,向四周下垂,大地靜止不動,日月星辰則隨天穹旋轉,“蓋天”說雖詳見於《晉書》,屈原在《天問》已對“蓋天”說提出許多疑問,可見“蓋天”說在中國久已有之。後來“蓋天”說經過改進,又修定為“二次蓋天”說,認為“天象蓋笠,地法復盤”,大地最高處是北極天垂線的垂足,天和地都是中間凸起的,其相互位置如同兩個平行的拱面。(注:同上。)“二次蓋天”說最精要之處,即認為大地是一個圓弧面。

“渾天”說詳見於東漢張衡的《渾天儀》。張衡提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弧居於內。天大地小,天表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包黃。”這裏把宇宙比喻為雞蛋,而大地則如同蛋黃。

中國傳統的導航術和豐富的海外地理知識,若能以科學地理學的原理提高,與上述“渾天說”結合起來,引導中國的世界地理進一步發展,並非不可能產生大地球形說。但古代中國地理學並未向這個方向發展,這就限制了中國人發展航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