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第5/5頁)

主父偃正尊貴受寵的時候,他的賓客數以千計,到他被滅族而死時,沒有一個人為他收屍,只有洨縣人孔車為他收屍並埋葬了他。天子後來聽說了,認為孔車是個忠厚長者。

太史公說:公孫弘的品行雖然好,但是也是遇上了好時機。漢朝建立八十多年了,皇上正崇尚儒家學說,招攬才能超群的人,來發展儒家和墨家學說,公孫弘是第一個被選拔的人。主父偃當道,那些王公大臣都稱譽他,到他身敗名裂時,士人都爭著講他的壞處。真是可悲啊!

太皇太後給大司徒、大司空的詔書說:“聽說治理國家的道理,首先要使人民富裕;使人民富裕的關鍵,在於節儉。《孝經》說:‘使皇上安寧,治理百姓,沒有比用禮更好的了。’‘禮,與其奢侈,毋寧節儉。’以前管仲當齊桓公的相,使齊桓公稱霸諸侯,有多次會合諸侯一度匡正天下的大功,可孔仲尼說他不懂禮,因為他奢侈過度,和國君相比擬。夏禹住矮小的宮室,穿粗劣的衣服,後代的聖人不遵循他的做法。由此來說,國家政治的鼎盛時期,君主的德行優良,沒有能高過節儉的。用節儉來教化俗民,那麽尊卑的次序就形成,骨肉恩情就加深,爭訟的根源就消滅。這就是家給人足、不用刑罰這種大治局面的根本吧?怎能不盡力去做呢!那三公是百官的統帥,萬民的表率。沒有立起垂直標幟卻產生彎曲影像的道理。孔子不是說過嗎,‘你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選用賢能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麽人們就會努力做事’。漢朝建立以來,宰輔大臣能親身實行節儉,輕財重義,表現特別突出的,沒有像以前的丞相平津侯公孫弘那樣的人。他位居丞相而蓋布被,吃粗米飯,每餐不超過一個肉菜。對老朋友和他喜歡的賓客,他都分出俸祿來供給他們,沒有剩余的錢財。這確實是在內自我克制而在外遵從制度。汲黯詰難他,這些事才被皇上知道,他的做法可以說是低於制度規定的標準而可施行的呀!德行優良就去做,否則就不去做,這和那些背地裏奢侈無度而表面上假裝節儉以沽名釣譽的人是不同的。他以有病為由請求辭官回家,孝武皇帝馬上下令說:‘獎賞有功的人,褒揚有德的人,喜歡好人,討厭壞人,你應當知道這些。希望你減少思慮,保養精神,再用醫藥輔助治療。’又賜給他續假治病,又賜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病好了,開始辦公。到元狩二年,他終於在相位上壽終正寢。了解大臣沒有超過君主的了,這就是證明。公孫弘的兒子公孫度繼承爵位,後來當了山陽太守,因犯法失去了侯爵。表彰道德大義,是為了引導流俗,激勵風化,這是聖王的制度,不可改變的道理。要賜給公孫弘後代子孫中的嫡系者以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戶,用公車把他們征召到京城,把他們的名字上報到尚書那裏,朕要親自當面授予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