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生行腳的常態 樂崇輝、劉玉梅口述(第2/12頁)

但是樂老先生盡管說自己已經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卻還是將復興同仁堂的大業,鄭重交給了他的兒子樂覺心,並且在北京舉辦了鄭重的樂氏同仁堂第十三代與第十四代的傳承儀式。在國營的北京同仁堂已於台灣注冊了同仁堂商標並在台北開設了“北京同仁堂台灣旗艦店”之後,樂覺心也轉向大陸,在北京成立了“樂氏同仁藥業公司”總部,並在北京、鄭州建立門市旗艦店,與國營的北京同仁堂,展開一場媒體所稱的“小蝦米對大鯨魚的競合商戰”。

同仁堂的故事還在海峽兩岸繼續著,我希望我做的這一口述訪談,能夠成為這個還在延續的故事的一個見證。

2015年在台北樂家大乘精舍的合影,左起樂覺心、劉玉梅、樂崇輝、定宜莊

定(對樂崇輝):一看您就是樂家人,樂家人長得(樣子)我都能看出來。

樂覺心妻子(以下簡稱覺心妻):鼻子。

劉玉梅(以下簡稱劉):鼻子成了商標了,一下就看出來。

定:您大概是樂家人裏輩分最長的一位了吧?

樂崇輝(以下簡稱樂):對對。現在我是十三代。

劉:現在輩分最長的兩個,一個是崇熙,他寫一篇文章都會寄過來。崇熙現在生病了,腳也不能走了,寫不了了。他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注42

樂(對定):聽得出來,您講話還是北京話。我一聽就是北京人。

劉:你們講的北京話那麽好聽,好柔好細,真是有那種女人味。我們一回(北京)去,我們弟妹他們講的話,哎呀,真好聽,不像我們講話那個腔調哈,那麽硬邦邦的,太粗了,不好聽。我們舌頭很硬,轉不過來。

樂:現在的北京就復雜了,哪裏的人都有。

定:北京城現在已經沒有了。最近十年,甭說您見過的,就連我見過的,都拆光了。

樂:廠甸還有嗎?我小時候那廠甸的大糖葫蘆?

定:糖葫蘆都不是北京人做了,外地人做出來不是那味兒。

劉:我們現在年紀大了,講話不會那麽流利。我們兩個人差兩歲而已,他八十六,我八十四。

樂:我1930年的嘛。

1.從北京到台灣

定:我先把我知道的簡單地跟您說一下。我最初並沒有想做你們這個家族的歷史,只是想了解一下同仁堂這些子弟的生活情況,這是我去見樂曙青的原因,結果樂曙青講的那些讓我非常感興趣。樂曙青是老大房樂益卿的兒子。

樂:樂曙青,對。

定:樂曙青的年紀比較輕,他是1936年才出生的,所以對樂家的老事知道得不太多,他後來在北京的一個中學裏當會計。但他給我講到同仁堂的四大房,講到大房和二房的區別,還有三房、四房。還講到你們是做中藥的,可是卻有一套西方的生活方式。我就覺得挺有意思。有意思後來我就又訪了樂俠,樂俠夫婦,他們給我講的,我的這本書裏都有,可是就比較沉重了。注43

樂:樂俠的父親是我的哥哥,叫樂崇勛,就是樂元可。樂俠很早就是共產黨了。

樂崇輝的哥哥樂元可(樂偉提供)

定:那咱們從頭來講好嗎?

樂:可以啊。

定:您是樂泳西家的老三?

樂:對。

定:樂元可是您親哥哥?

樂:親哥哥。等於隔房,我大哥二哥是另外一個……

樂覺心(以下簡稱覺心):同父異母。

樂:正房嘛。後來我父親因為這個姓馮的大媽走了以後,不久才討我母親。我大哥叫元可,二哥叫孝先。我和我弟弟是後來的母親,姓張注44。

定:所以你們年齡差得比較大吧?

樂:比較大。我父親是十五老爺,現在叫先生,不叫老爺了,十五先生。我叔叔叫十七老爺。十六老爺是樂樸蓀的父親。樂樸蓀開的沛仁堂,十七老爺開的懷仁堂,其實十五老爺跟十七老爺兩個是親兄弟。十六老爺倒老早過世了。他們三個兄弟很親,十七老爺就跟十五老爺,跟我父親啊,就開頤齡堂,在廊房頭條,兩人有意見不合了,就把這個店分開了,我們就在王府井大街開永仁堂,他就到西單西四牌樓開懷仁堂,有這麽個事兒。注45這個事樂崇熙注46他比較清楚。永仁堂後來也給收了。

我們那院子太大了,四合院,是東院西院麽,那個西院,西樓跟北樓連著,北樓還有幾個叔叔,跟我父親是同輩麽,已經變成同仁堂制藥廠了,整個拆了。那大宅院多好啊,開放以後我回去,我第一次回去那門還有,封著,進不去。第二次回去一看,門都沒有了,全給弄平了。什麽都沒有了,很可惜。樂俠是東院裏頭,您有去過是嗎?那東院那兒很大的宅子。台階啊,房子啊都蓋得很好,有點皇宮的味道。後來還做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