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注1 需要說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訪談,尤其是深入訪談,並未被全部收入這套《北京口述歷史》叢書之中。最近幾年,我還與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區消失之前》《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大歷史·小人物》等圍繞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專著,已分別由北京出版集團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對常人春、常壽春兄弟的口述訪談,也正在編輯之中。

注2 《清世祖實錄》卷24,順治三年(1646年)二月甲申;《八旗通志初集》卷23,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點校本,434頁。

注3 清朝對禁旅八旗兵額長期保密,很難稽考。一說順治年間約有八萬人,乾隆年間為十萬余人,見嵇璜等輯:《皇朝文獻通考》卷179,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注4 《清朝經世文編》卷35。

注5 劉曾復口述收入本套叢書的《生在城南》卷,可參看。

注6 這裏說的用黃布包著的東西,指的應是滿族祭祖的渥輒庫(weceku),即神主,俗稱祖宗板子。滿族以西為貴,祖宗板子都是供在西墻,但印先生對此已經沒有印象了。

注7 沙板莊位於北京朝陽區西南部。東起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西至東三環南路,北臨北京化工設備廠,南抵南磨房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圖》此處標有沙板街。東端至今之西大望路,西端約至今勁松二區東側。20世紀50年代聚成村落。70年代末建勁松居民區,沙板莊農田被征用,此處遂被改造為平房住宅區,沙板莊農民也轉為非農業戶口。

注8 薩克達,即滿語的sakda,是老、老者之意,還有另一意為母野豬(據[日]羽田亨編《滿和辭典》,1938年國書刊行會)。

注9 八三四一部隊,即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共中央警衛團,是負責保護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要領導人的一支警衛部隊。1951年,公安二師更名為警衛師,第四團更名為第一團。2000年10月,改名為61889部隊。

注10 北京叫“福壽堂”的不止一處,據印先生說:“我說的福壽堂,是在金魚胡同西口內路北,東安市場北門對過。解放後改為總政文工團宿舍。我祖父逝世三周年辦脫孝禮,就是在此福壽堂辦的事。”

注11 20世紀40年代《369畫報》《立言畫刊》;40年代後期《147畫報》《星期六畫報》。

注12 指“文化大革命”時期印先生全家隨北京林學院遷到雲南,詳見下文。

注13 指的是1948年12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北平的圍城。

注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卻仍被蘇聯占有,成為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直到1955年才被中國收回。

注15 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成立於1949年10月5日, 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針對具體國家的友好組織。協會總會機關是部級單位,行政編制為80人,黨組受中央群直黨委的領導。根據工作需要,總會還設立了辦公室和宣傳部等新的部門。此後隨著中蘇關系從友好、分歧、惡化、分裂到恢復正常化的全過程,中蘇友好協會經過數次調整,最終在蘇聯解體的歷史轉變中走完了它的歷程。引自張萍:《中蘇友好協會的組織結構及其變遷》,參見山西省档案館档案,档號:C54-1018-26。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

注16 傅華亭(1898—1954),山東巨野人。原名正舜。曾在馮玉祥部任軍需處處長、兵站總監。後任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陜西省企業公司總經理,天津市財政局、北平市財政局局長,北平唯一面粉廠總經理。194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民建北京市分會第三、四屆副主任委員和第五屆主任委員,北京市工商聯第一、二屆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第一屆副主任委員。

注17 第二屆到第五屆北京市人民代表的名單中,確實有印常榮。

注18 1956年4月,上海的“藍天”“造寸”等27家服裝店遷京。《當代北京大事記》,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版,96頁。

注19 1952年3月5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共北京市委《關於“五反”運動中對工商戶分類處理的標準和辦法》。3月28日,北京市審查和處理一、二、三類工商戶的工作已基本結束。6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共中央、華北局報告北京市工商戶分類處理情況。全市城郊區工商戶為52548戶,其中守法戶4765戶(五類)、基本守法戶37696戶(四類)、半守法半違法戶8601戶(三類)、嚴重違法戶1025戶(二類)、完全違法戶461戶(一類)。可知印先生的父親被劃的基本守法戶為最大多數。《當代北京大事記》49—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