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前言

一本書能夠行銷30多年,一定有其原因。本書的兩個特點也許可以解釋它為什麽會有如此之強的生命力:首先,正如初版“前言”所解釋的,它從一個簡單的視角出發,對於世界歷史的敘述一以貫之,容易理解;其次,與其他大多數教科書相比,它尤為清晰簡潔。

正如最初所設想的,這本書一定要寫得簡單明了。因為,《世界史》起初是作為《世界歷史選讀》(Readings in World History,10卷,牛津大學出版社,1968~1973年)的配套讀物,目的是讓學習世界史的學生們可以借助這些選讀材料來深入地了解人類的過去,同時,有一本篇幅適中的簡便教科書提供給他們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一來,不同的觀點就能夠擴大和豐富這些材料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歷史視域,學生們就有可能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導師的意見,開始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

也許,這是對學生們能夠做什麽和願意做什麽的過於樂觀的看法。無論如何,只有少數世界史教師使用10卷本《世界歷史選讀》,因此,這些資料不久就停止印刷了,而計劃中的一套世界歷史圖片資料集,則未能出版。不過,這本《世界史》教科書卻不溫不火,銷量穩定,年復一年,總能發現足夠的購買者,可以讓牛津大學出版社有理由繼續銷售它。但是1978年刊行本書第三版之後,一直沒有再修訂。所以,到1997年,本書最後一章的內容已經過時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們決定推出新版,更新相關內容。

因此,這次修訂的成果就是:全新的第30章,並附上了最新的地圖;後面,第四部分的進一步閱讀書目也作了適時的更新。

一旦寫到近期發生的歷史事件,觀點問題總是會顯得十分敏感,正如本書1978年版的最後一章已經過時了一樣,今日的世界變化如此之速,新加的這一章早晚也會變得不盡如人意。盡管如此,我仍然想努力延長這一章的“保質期”,對於那些基礎的、根本性的變化給予特別關注,而盡量少糾纏於細節。

而且,努力描繪出整個廣闊世界的近期歷史的關鍵之處,是個人判斷力的一種鍛煉——顯而易見,而且不可避免。對古代歷史的敘述也是如此,不過,史學研究的悠久傳統可以指引我們通往久遠歷史的路徑,與之相反,我們自己的時代卻因為年代太近,難以達成共識。因此,歷史學家處理近期事件的時候,有很大的自由度;故而,新撰第30章是否成功地刻畫了這個世界,這個我們與許多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人共同分享——盡管不是那麽地舒心如意——的世界,就有待於他人的判斷了。

W·H·麥克尼爾

於康涅狄格州科勒布魯克

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