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孤懸東北的土匪將軍(第3/3頁)

在諸多實力派軍人中,馬占山沒有因為要保存實力而選擇退避,在和日本人拼光了自己的所有家底之後,屬於他的時代,其實也已經過去了。

1933年6月,馬占山由蘇聯繞道歐洲回國,抵達上海。48歲的他,依舊壯心不已,回國後就上了廬山,向蔣介石請纓抗日。

沒有了自己的部隊,他以為自己還能被委以重任。

沒有懸念,馬占山被蔣介石婉拒了。於是他索性回到天津,做起了寓公。做寓公的日子倒也清閑自在,唯有一件事要費點腦筋——要一直化解日本人對他的暗殺。

1936年,蔣介石忽然電召馬占山去西安(其實是準備派他去打內戰)。巧的是,馬占山到西安的時候,正好發生了“西安事變”。土匪出身的馬占山,在這件事的認知上,倒真的超越了他的年輕老上司、受過高等教育的張學良。馬占山當時力勸張學良:“國難當頭,勿殺害蔣介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52歲的馬占山再一次奔赴南京請命。在被拖了一個多月後,蔣介石終於任命他為“東北挺進軍”司令。但以當時的戰局,華北、華東都在迅速淪喪,馬占山這個“東北挺進軍”司令有多大權力和多少軍隊,可想而知。

兩年後,馬占山被國民政府委任為“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彼時,中部重鎮武漢都已陷落,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給馬占山的這個“主席”頭銜,可能連“空頭支票”都算不上。

1945年抗戰勝利,蔣介石重新起用60歲的馬占山,用於和共產黨作戰。馬占山第一次帶兵和共產黨軍隊作戰,就在平綏路柴溝堡一帶被打得大敗。不久,就稱病避居北平。

1948年底,馬占山、鄧寶珊和傅作義三人經過多次商議,宣布起義,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11月29日,前半生金戈鐵馬、後半生壯志未酬的馬占山,因肺癌病逝於北京寓所,終年65歲,葬於北京西郊萬安公墓。

饅頭說

我相信,當時的國民黨體系裏,肯定有很多人看不起馬占山。

原因很簡單:土匪出身,目不識丁。

但就是這樣一個匪氣十足的軍人,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卻敢站出來,不考慮個人得失,不考慮將來發展,只是毅然履行一個中國軍人的職責。

民國時期其實有一些土匪出身的軍人或軍閥,渾身都是缺點,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是從來不含糊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東北王”張作霖。別看他五大三粗,但一直巧妙周旋在俄國與日本之間,不該做的事不做,應該保的國土都保。

是這些土匪更深明大義?更憂國憂民?更熱血沸騰?

其實都不是。

他們信奉的道理很簡單,往往就一句話:“不能愧對列祖列宗!”

有時候,光這一句話,就夠了。

讀者評論

明明:目不識丁也只是因為無法選擇的出身,但在大是大非上的胸襟、眼界和氣節,才是整個人自我的成長和修煉。

喬喬□□□:我爸最愛看《亮劍》,經常是這個台插播廣告了,就換那個台看。我也陪爸爸看過一集,印象很深刻,就是雙臂盡失的騎兵連連長,還在大喊著騎兵連沖鋒,死於馬下……淚水就流下來,這種慘烈,這種精神,我輩汗顏。(作者回復:中國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之一。)

劉瑩:江橋就在我家門口,小時候經常在嫩江旁玩耍。可能家鄉的很多人都說不清這座橋的歷史,只是看它突兀地矗立在那裏。雖然只是個引子,但還是感謝您提到了它。說到馬占山的土匪出身和他的民族大義,不禁想起了《論語》中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能做到形式和內容統一的人太少了,如果讓我選擇,我還是願意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