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杆子裏出政權,跟李衛公學打仗【練兵出戰】

了解了軍官職業生涯,又認識了兵器鎧甲,您可以正式開始訓練軍隊和打仗啦。

在一個殺氣凝雲、戰隊集結的早晨,您走出自己的營帳,先來檢視一番手下的將領和戰士們。嗯,人數還不少,大概有個兩萬人吧。他們的來源很復雜,有平時老實巴交在家種地被強迫征兵的農民,有貪圖衣糧自願來報名當兵的浪蕩子,有逃跑的奴仆或失地百姓,有不耐煩讀書的士人甚至富貴子弟,還可能有被擄來的異族人······總之,這些人歸您調教了,您得在有限時間裏把他們訓練成行軍不逃散、上陣能殺敵的大唐鐵軍。

兩萬人有多少呢?大概能把廣州天河體育場的觀眾席填滿三分之一吧······這在古代已經是很不錯的規模了,您要想一次看全自己的下屬,得登上一個高丘,讓兩萬人在下面依次排好隊展開才行。

這個場景,有沒有讓您想起在學校操場上升旗做操呢?那就順著這個比方說下去,在學校裏,成千上萬名學生都是以“班”為基本單位來活動的,而唐軍裏的基本活動單位是“五十人隊”,一般就簡稱為“隊”。

“隊”內還要再細分。三名關系好的士兵組成一個“小隊”,三個關系好的“小隊”組成一個“中隊”,五個“中隊”再組成一個“大隊”——注意哦,這裏的“大隊”才有四十五個人,比完整的“隊”要少五人。

這五人是管理整個“隊”的幹部,其中包括一名執法的文職人員“押官”,一名“隊頭”也就是隊長,一名“執旗副隊頭”,還有兩名護旗兵叫“左右傔旗”。他們負責帶領和監察下面的中隊、小隊士兵,確定大家相互救護照應。

“隊”是軍中基本活動單位,兩萬人的軍隊,就分成四百個“隊”。那麽這四百隊是橫平豎直一個個堆起來的嗎?也不是,還要根據各兵種的情況有細致分工。

兩萬兵一般可以分成七“軍”,每“軍”的長官稱為“總管”。

中軍四千人,從中挑選戰鬥兵兩千八百人,也就是五十六個“隊”。戰鬥兵又分為: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騎兵)一千人、跳蕩(突擊兵)五百人、奇兵(機動兵)五百人。

左、右虞侯各一軍,每軍兩千八百人,從中挑選戰鬥兵一千九百人,兩軍共戰鬥兵七十六“隊”。每軍戰鬥兵內有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騎兵五百人、突擊兵四百人、機動兵四百人。 

左、右廂各二軍共四軍,每軍兩千六百人,從中挑選戰鬥兵一千八百五十人。四軍共戰鬥兵一百四十八“隊”。每軍戰鬥兵內有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騎兵五百人、突擊兵四百人、機動兵四百人。

以上七軍,總共有戰鬥兵一萬四千人,二百八十隊。還剩六千人,一般是老弱疲病,用來“守輜重”,主要搞後勤警戒。

全軍駐營的時候,中軍四千人在中心紮營,其余六軍成六面形圍繞著中軍紮營。為了便於管理,約一千人紮成一個營區,這營區的長官叫“營主”。

所以你手下兩萬人的層級關系大概是這樣:

主將您自己統領中軍四千人四“營”和六個“總管”;每個“總管”統領一“軍”不到三千人,分成兩至三個“營”;每“營主”統領一千人左右分成二十個“隊”,每隊五十人。

“五十人隊”,要配備五“幕”(帳篷),十人同睡一帳,每個帳占地面積是方圓四步或五步。這十人也叫“一火(夥)”,相互稱為“夥伴”,《木蘭詩》裏所說的“火伴皆驚忙”就是指這種關系的戰友。

每隊配備一面顏色紋樣各異的旗幟,並要讓本隊的大頭兵們都認清這面旗,行軍的時候跟著旗幟走,停駐的時候旗幟插在本隊前。

您這個大將軍、大總管,以及您的副將軍、副大總管,要配備十面以上的旗幟標明身份便於指揮。各軍的總管則配四面以上旗幟,行軍的時候引前,紮營時插在帳篷旁邊。唐軍還有一套很復雜的指揮用旗語,就先不細講了。

簡單說說訓練的方法步驟:

以五十人為一隊,從營地捆好槍和旗幟,帶到教場,依照各隊番號次序,解開旗幟,站好隊形——各隊間隔十步,每隊占地方圓十步,分布均勻。每隔一隊,指定一個戰隊,向前跨進五十步,把陣形錯開。

號角第一聲吹完,各隊同時散開站立;第二聲吹完,各隊同時端槍,卷旗,弓上弦,刀出鞘;第三聲吹完,各隊同時舉槍;第四聲吹完,各隊同時收槍成跪姿或坐下,注視大總管那裏的大黃旗,準備聽鼓聲。

黃旗向前壓下,鼓聲響起,戰士們齊聲吆喝,一齊向前進到中界線,同時演練格鬥,高喊“殺”聲;一聲沖入假設敵陣,敵方敗退後,可追三十步遠,確知敵軍已經喪亂敗退,騎兵即從背後沖出,追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