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上駿馬,帶上豹子,一起來體驗大唐最流行的戶外運動吧!——貴族狩獵(第2/3頁)

事情是這樣的:出身軍事貴族家庭,最喜歡縱馬鬥雞打獵玩鳥的李世民陛下,有一天得到了一只好鷂子,正把在臂上玩,忽聽通報說魏徵老先生來了。為了避免被魏唐僧嘮叨砸磚,李世民同志趕緊把鷂子塞自己懷裏藏起來(古人的袍子寬大……)。本來指望老魏說完事就走,沒想到魏老同志眼尖得很,早看見李世民這小子袍子下面揣著活物動來動去的,不用說肯定又是啥玩物喪志的東西。

我叫你玩!魏唐僧超水準發揮,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地念,不顧皇帝陛下臉上一陣青一陣紅一陣白,好似內急模樣,一直念到自己過足了嘴癮,才施施然告辭離去。李世民趕緊把鷂子掏出來看,已經悶死了。[74]

這個故事呢,在各種轉述中,常常被誤傳為“李世民把一只獵鷹藏到了懷裏”,但如果真是大塊頭的兇猛獵鷹,而不是小鷂子,那故事的經過和結局會變成這樣:“太宗得鷹,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鷹癲狂求存,徵語不時盡,太宗肚腹潰破而崩。” 

如果您穿越到貞觀年間的宮廷裏,不但能圍觀動物殺手李魏二人悶死鷂的現場,還可能見到李世民陛下豢養的另一只很有名的大鳥,一只叫“將軍”的白鶻。

“鶻”是比“鷂”大一號的馴鷹類,黑眼長羽,用來捕捉蒼鷺等大鳥以及野鴨、水禽。李世民的這只“將軍”,渾身白色,近世被稱為“格陵蘭鶻”,可能是北方貢品。這鳥的特長是很會溜須拍馬、邀功請賞,常常把獵物一直追擊驅趕到李世民所居的宮殿前,當著主人的面擊殺獵鳥,據說李世民為此把居殿命名為“落雁殿”。

更神奇的傳說裏,“將軍”還會替主人送信,李世民在長安給它綁上信,該鳥就直飛洛陽,落到李世民愛子魏王李泰面前,等李泰寫好回信,該鳥再替李泰將信送回長安給李世民,一天能往返好幾次。[75](李世民:沒電話、沒手機、沒E-mail、沒QQ的,不用這個鳥,你讓我用啥?)

其實呢,貞觀年間唐朝還比較窮,玩樂的東西算是少的。如果您想領略真正的富貴風流氣象,應該穿越到玄宗的開元天寶年間,李隆基這個敗家子富八代才是最會玩也最敢玩的。像您這種馴養猞猁的“狸奴”,很容易在皇家的“閑廄”裏混口飯吃。

“閑廄”裏包括五坊,其中有上面說過專養犬的“狗坊”,也有“鷂坊”“鶻坊”。剩下兩坊是啥呢?其一是“鷹坊”。

“鷹”的體型比“鶻”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區別是“鶻”一般是黑眼睛,而“鷹”是黃眼,又稱“蒼鷹”,可以捉野雞和兔子。上等的鷹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們養的好鷹被喚為“決雲兒”。

唐朝出產鷹鶻的最重要地區,是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玄宗年間那裏的“渤海國”和“新羅國”,經常向長安進貢各種神駿的鷹鶻。唐人竇鞏寫過一首《新羅進白鷹》詩:“禦馬新騎禁苑秋,白鷹來自海東頭。漢皇無事須遊獵,雪亂爭飛錦臂鞲。”

這種“來自海東頭”的鷹鶻,後來被稱為“海東青”,唐以後大大聞名。五坊的最後一坊是“雕坊”,這是所有獵鷹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有多大呢?請自己去拜讀武俠巨著《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展開想象。(喂,不帶這麽偷懶的……)

我說,您在地上也躺夠了吧?該起來幹活了吧?如果肋骨還沒斷的話,我勸您快點兒爬起來,抱貓上馬,往原定目的地趕過去圍堵獵物。否則,萬一被圍的獵物從本應由您看守的環節突破逃走,那些來打獵的王孫公子不怒才怪,只抽您一頓鞭子算是輕罰,沒準哪個脾氣暴烈的直接上刀子招呼了。

您說啥?不懂什麽叫“圍獵”?唉,這又是電視劇看多了,以為貴族們打獵也像山野窮人家,自己帶點兒工具幹糧,進山找著野獸腳印就只身跟蹤下去,挖坑、設套、矛刺、刀砍的,什麽時候抓住它,什麽時候算完。有錢的大爺們才沒這個時間和精力,人家講究的是短時間出大量戰果,那就只能用“人海戰術”了。

先勘察好地形,選一片林草茂密野獸多的地方,同時撒出幾十甚至幾百上千號人馬,各就各位把那塊地區包圍起來。各人聽著號令,敲鑼打鼓飛鷹走狗地往中間驅趕獵物,直到把大量驚慌失措的野獸都集中到一片狹小地域內(比如一道凹溝裏)。這時候有錢大爺們才出場,沖著密度很大的獵物群發威炫技。如果有支打霰彈的火銃槍在手,那一天打死三百來只兔子倒也不是不可能。

唐朝有火銃槍嗎?當然沒有,各位還是老老實實地射箭揮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