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希臘人

在地中海的一個偏僻角落裏,有一座布滿巖石的半島,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裏,這裏為我們如今世界的生活奠定了完整的基礎,包括政治、文學、戲劇、雕塑、化學、物理,等等。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在漫漫歲月中,這個問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哲學家們在一生中也曾花費不少時間,試圖解疑。

對於那些“探尋歷史規律”的努力,可敬的歷史學家們總是輕蔑地看待。他們不相信研究物理、化學、天文、醫學的那一套。那些做法對於研究蝌蚪、微生物或流星也許行之有效,然而,在研究人類的領域,它們似乎毫無用處。

可能是我誤解了,但我認為歷史應該有自身的一套運行規律。的確,到現在我們尚未有多少發現,也未曾下足工夫探討。我們總是忙於積累事實,以至沒有時間對這些事實予以加工和升華,從中抽象出一星半點的對我們人類這哺乳動物具有某些實際價值的智慧結晶。

我惶恐地涉足這個研究領域,借助科學家著作中鞭辟入裏的分析,獻上一個與歷史有關的原理。

根據現代科學的最新認知,一旦物理、化學條件達到產生第一個生物細胞的理想比例時,生命(區別於無生命存在的有生命存在)就開始了。

把這句話翻譯成歷史學的術語,即:

“只有當一切種族、氣候、經濟和政治條件達到或者接近一種理想的條件和比例時,才有可能貌似自發地、突然地產生高級文明。”

下面我用一些反面的例子來詳細闡述這一論點。

一個頭腦發展水平和穴居人一樣的種族,就算是在天堂裏,也不會繁榮興旺。

如果出生在愛斯基摩人的圓頂屋裏,並把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趴在冰面上盯著捕海豹的洞,那麽倫勃朗就畫不出美術作品,巴赫就寫不出《受難曲》,普拉克希特裏斯(1)就創作不出雕塑。

如果達爾文不得不在蘭開夏郡的棉花廠裏做工謀生,就不會在生物學領域作出貢獻。如果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2)是羅曼諾夫(3)沙皇領地上的農奴,且住在窮鄉僻壤,他也不會發明電話。

在高級文明形態的發祥地——古埃及,雖然氣候條件宜人,但是原住居民並不十分強壯,進取心也不強,其政治經濟條件更是糟糕。在巴比倫和阿西利亞的情況也一樣。後來遷徙到兩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閃米特人,倒是體魄強壯、精力旺盛。氣候條件也沒什麽問題。不過,政治經濟條件卻仍然不夠好。

巴勒斯坦的氣候也不值一提。農業落後,除去貫穿國土、連接亞非的大篷車道外,其他地方幾乎沒有商業可言。況且,巴勒斯坦的政治完全掌握在耶路撒冷神廟的教士手中,這自然不會有助於鼓勵個人的開創精神。

在腓尼基(4),氣候影響倒不是很大,這裏的人身強體壯,商貿條件也不錯,但是國家的經濟體系卻非常不平衡,一小撮船主控制了全部的財富,並建立了森嚴的商業壟斷。於是早期的泰雅(5)和西頓(6)的政府就落入了富豪之手。窮人被剝奪了從事產業的權利,漸漸變得麻木冷漠,最終腓尼基重蹈迦太基(7)的覆轍,走向隕滅。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局,乃緣於國家統治者的短視、自私和貪婪。

總而言之,在各個早期文明的中心,總是缺少成功所需的某些要素。

希臘

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完美平衡的奇跡終於出現了。它只持續了一段很短的時間,而且很奇怪,它沒有在希臘本土發生,卻出現在愛琴海對面的殖民地。

我在《人類的故事》這本書中描述過那些著名的島嶼橋梁(8),它們連接著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從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起,埃及、巴比倫和克裏特商人就通過這些島嶼到達了歐洲。他們的足跡留在了小亞細亞西岸的一塊叫做愛奧尼亞(9)的狹長地帶上。從亞洲運到歐洲的,既有貨物又有思想。

在特洛伊戰爭前幾百年,這塊約144.9千米長、僅有幾千米寬的狹長山地,被從大陸來的希臘部落征服了。他們在這裏建立了一些殖民城市,其中以弗所、福賽、埃裏斯萊和米萊圖斯(10)最為著名。就是在這些城市周邊,後來出現了各種成功條件的完美組合,使得文明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後世的文明最多可與之比肩,卻從未曾超越。

首先,這些殖民地的居民來自十多個不同民族,他們是這些民族中最活躍、最有開創精神的人。

其次,這裏有通過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商貿,進而積累起了巨額財富。

再次,對於占大多數的自由人而言,殖民地的政治體制使他們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