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之演進(第4/8頁)

在這樣一種政治情形下,便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社會情況。春秋戰國時,中國還是封建社會,分有公、卿、大夫、士、庶人等階級,而且分得很清楚。秦以後,封建社會早沒有了,那時本可有漸漸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趨勢。求貴路的走不通,大家都朝著求富的路走,這本是極自然的。中國地大物博,也很適宜於經商發財。但一到漢武帝時,定出新法規,規定讀書受教育的人才能做官,做了官的人就不能再經商做生意。而且規定有專利的大商業都由政府經管,人民經商,所得稅又抽得很重。在這種情形下,中國便走上了似乎近代人所謂的統制經濟那一條路。這時候,封建制度推翻,私人經濟又不能無限發展,而政府又定下考試制度來,規定國民有受教育經選拔得參政做官的權益。這種情形,在當時中國人心下,大家覺得很合理,因此封建社會去了,資本主義的社會沒有來,大家在教育文化上著意努力,來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因此也不想再要求另一種出世的宗教,來求安慰,換言之,他們就可在現實生活中安身立命了。

但這樣說來,諸位定會問,漢代制度既然如此好,當時生活又是這樣合理,為什麽漢代又會衰亡的呢?這問題急切不能詳細答,這等於問,你今天身體健康,很強壯,為什麽後來又會生病的呢?又好像問你現在已經吃得很飽,為什麽等一下還要餓,還要再吃的呢?這些問題,本可以不問,問了便牽涉得太遠。但是我們總不免要問,漢、唐時代的政治社會,既然這麽合理,為什麽如今卻弄得這樣糟?這問題,我再往下是要說明的。我們都知道,自漢末大亂以後,那時的中國人,便覺得這世界現實沒有意義,政治不清明,社會不公道,一般人心都很消極、悲觀,便轉而信宗教,信有出世,希望來生,那便是當時新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但為什麽今天的中國人,環境生活如此壞,但又不像魏、晉、南北朝那樣消極呢?這因現在人覺得有外國人可靠,還像有辦法。從前希望在來世,現今希望在國外。因此現在中國人崇拜了洋人,卻不易信宗教。如果我們有一時真覺毫無辦法,那就只有信宗教求出世了。所以魏、晉、南北朝以下,信佛教的人特別多,直到唐代統一盛運再臨,才又恢復過來,再走上現實人生的大道。

漢、唐兩代的情形,現在不能詳說,大概宋代以下中國的社會與政治,都逃不出漢、唐成規。因此我們普通多說,宋代以下的政治和社會,好像沒有什麽長進了。但我們並不能因為漢、唐的學術思想超不出先秦,便說漢、唐沒有長進。因為在先秦時代,孔子、孟子一輩聖賢,都己將人生理想講得很高深,以後實在很難再超出。問題只在如何般去求實現。漢、唐的成績,在能依著先秦人理想,逐漸做去,把那些理想逐步表現出來,那實在也是了不得。中國古人的理想,像先秦百家所提出的,本來已很高,很完美。直到今天,依然未能超過它們,這不能因此便說中國不長進。我們現在所謂漢、唐不如先秦,大概是指的學術思想方面言,說漢、唐時代依然跑不出先秦學術思想的範疇。但我們要是進一步來說,先秦人的思想雖高,可是只存空言。而秦以後漢、唐諸代,卻確在依著它實幹,使先秦人的思想逐漸在社會上實現。直到宋以下,政治社會,一切規模,都逃不出漢、唐成規。這便不好不說是漢、唐時代的進步了。在這裏,我敢大膽說一句,今後中國的政治社會,恐怕依然逃不掉漢、唐規模,如政治的一統性,社會的平等性,便是漢、唐的大規模。

現在我們再說,漢、唐諸代,建下了平等社會和統一政治的大規模,那時候的社會政治,比較先秦是很有進步了。政治清明,社會公道,國家富強,人生康樂。在這種環境下,一般人又將想些什麽呢?出世的宗教追求,打不進他們的心坎。這時候,中國人對人生最高理想,便把來放在如何發展各自的個性這一問題上。中國社會自始便懂得顧全大體,最注意大群生活。但顧全大體,側重大群生活,並不一定要犧牲個人的。而所謂個人幸福,在中國人心中,主要是在各個人個性的發展上。上面說過,中國文化,自始就在一個大範圍之下平鋪著,待這一個大範圍安排妥帖了,便想進一步,在此大範圍之內,來要求各個人的個性之如何而可以盡量發展,中國人並不嗜好武力,也不貪求財富。因中國人也懂得,武力與財富,盡是外皮的,並不即是人生的真內容真幸福。因此中國的政治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便再進一步來期求各人內在個性的發展。個性發展的真實表現,一般說來,最主要的是在文學和藝術。其實文學亦即是藝術之一端。那時天下太平了,人的精神便用到生活享受和生活體味上。這就是文學和藝術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