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易中天與小崔說事2007-04-06(第2/11頁)

易:我家沒有,你家有。

主持人:有。咱倆都有妻子。

易:咱倆都有女兒。

主持人:對,都特別愛自己的女兒。

易:哎喲,那太相像了。

主持人:對,特別愛她。然後都有妻子,我跟我妻子平起平坐,您呢?

易:一高一低。

主持人:誰高誰低大家都知道啊。

易:對。

主持人:都喜歡歷史,但是我跟您沒法比,因為我喜歡歷史是被迫的,我們高考要考這個,你不喜歡你考不上。

易:那不是喜歡啊。

主持人:後來就在學歷史的過程中,形成了我的歷史觀。

易:你的歷史觀我知道,就關心人家賺多少錢唄。

主持人:哎,您也不願意說這個問題,您還老挑起這個問題,——我那個書是三十萬,您那個是多少錢?

易:你不還沒改行嗎?

主持人:咱還是說歷史觀。

易:歷史觀我覺得各人可以有個人的歷史觀。

主持人:可以嗎?歷史觀也可以個性化?

易:我覺得可以。因為人文學科的東西它沒有一個終極真理,也沒有什麽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看法,每個人可以有每個人的方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法,結論不重要。

主持人:您的歷史觀是怎麽形成的呢?

易:我的歷史觀是琢磨出來的,我就老琢磨那些事兒,你說歷史上它為什麽會發生這麽多事情?這些事情又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一些結果?這個結果的背後到底是什麽?我真正形成歷史觀應該是我讀了馬克思的一本書,叫做《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

主持人:那是什麽時候?

易:上世紀七十年代,《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它主要是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像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的人物,為什麽會充當了一個英雄人物的角色?路易·波拿巴是拿破侖·波拿巴的侄子,拿破侖·波拿巴通過政變取得了政權最後做了皇帝,然後被推翻,後來他的侄子又重蹈重新走他伯父的這條老路,又通過政變,又準備當皇帝。這個時候馬克思就寫了這樣一本書,霧月十八是拿破侖政變的日子,所以他稱之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

主持人:幸虧您解釋一下,我一直以為路易·波拿巴是洋酒呢。

易:當時他政變了以後整個歐洲就震驚了,說這樣一個人怎麽也弄起政變來了?還準備再當皇帝,不理解。馬克思做了一個解釋,做了一個分析,然後就給了我一個方法。他給我的方法就是,這樣一些歷史事件的形成是當時的局勢和形勢造成的。後來我一聽也明白了,就是中國人說的“時勢造英雄”,英雄是時勢造出來的。

主持人:我想知道在這之前您的歷史觀是什麽樣的?

易:在這之前我的歷史觀就是我們的比方說像《三國演義》啊,像三國的評書,還有些戲劇,表現的就是什麽君子啊,小人啊,好人啊,壞人啊,奸臣啊,忠臣啊。

主持人:黑白分明。

易:他們黑白分明,反正一上台你看他臉就知道,像崔永元這樣的臉肯定就是好人嘛。

主持人:對,打入敵人內部的好人。

易:雖然這個嘴有點歪,但是還歪得可愛是吧。

主持人:您要老說這個我就還想問您稿費得了多少。

易:敢情是嘴惦記著稿費呢。

主持人:也就是說一個細節,一種氣氛,或者一個契機,都有可能改變歷史。

易:整個的歷史它有一個走向,它這個走向就決定了它肯定是這樣。三國它也是這樣子,三國很多人不明白的一些問題。比方說,在諸葛亮的領導下蜀國是治理得最好的,相當好應該說是,首先政治清明,執法公平,官吏廉潔,全國上下一心,還不好嗎?它為什麽最先滅亡?這不能歸結於個人的原因,它是有一個歷史的走向,這個走向規定了它就是要這樣走。

主持人:您覺得您的這種歷史觀的形成,對您的社會態度,或者作學問的態度,做事的態度,有影響嗎?

易:有。比方說看一個問題,我會——自己表揚自己一把——比較有點高度,就不會就事論事。我們經常有一些事情出現以後,很多人就會表現一種道義上的憤怒啊,做一些道德的評判,而不分析這個事件背後它有什麽歷史的趨勢或者走向,它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很少去考慮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有通讀中國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它不過是歷史的重演。有時候我們看歷史你覺得它在變魔術,你到後面去看,所謂看歷史就是看歷史魔術背後的東西。其實這些東西它都甚至被當時的一些記載歷史的人給埋起來了,因為你把後面的東西戳穿了以後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