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易中天對話王立群》(第3/5頁)

* 王立群先生認為,正視歷史是需要勇氣的,講述歷史更是需要勇氣,因為他把為觀眾講述一段真實的歷史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王立群先生研讀《史記》的經歷,也讓他明白了講好歷史的關鍵,是找到貫通古今的人性。有人形容,聽王立群先生講史,更像飲一杯醇厚的黃酒,那麽王立群這杯黃酒究竟是如何釀成的呢?

王立群的人生經歷

易:我在看你的節目的時候,我看到了你說了這麽一段話,好像說竇嬰的時候,你說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琢磨事的,一種是琢磨人的,還有一種是又琢磨事又琢磨人的,是這樣說的吧?

王:是講周亞夫。

易:哦,是講周亞夫。

王:我講了五種人。

易:五種人。

王:一種是琢磨事,就是幹事業的。第二種是琢磨人,是要做官的。第三種是琢磨錢,要發財的。第四種是既琢磨人又琢磨事,這就不得了。第五種是人、事、錢全琢磨,這就更不得了了。我當時講周亞夫,我說周亞夫是個琢磨事的人。

易:那你呢?

王:我是琢磨事兒,主要是琢磨事兒。

易:那麽我想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得出的剛才這五種人的結論,是從讀《史記》得來的嗎?還是別的什麽途徑得來的?

王:應當說是兩方面結合。一方面是讀史,因為史書中間寫的很清楚。但另一方面就是生活。

易: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王:個人經歷是一筆財富。

易:此話怎講?

王:因為經歷會讓你懂得很多。我13歲就開始打工。

易:13歲打工?

王:對。

易:這違法。

王:是。

易:童工啊!請問13歲的時候您多大?

王:我13歲多大?

易:啊不不不,13歲的時候是哪一年?

王:1958年。

易:1958年好像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嗎?

王:好像沒有。那個時候我是小學畢業。

易:13歲小學畢業去打什麽工?

王:小學畢業以後別人都發錄取通知書了,我原來是學校決定的保送生,但是沒有通知書。

易:寄丟了?

王:不是寄丟了,是把我們淘汰了。然後我們在家就等了兩個月。

易:保送生被淘汰了,不可能是成績不好。

王:是高分生被淘汰,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所以當時就被淘汰了。

易:跟曹操一樣,家庭出身不好。

王:底版不好。

易:就沒有上初中?

王:初中上了,比人家晚了兩個月。

易:哦,後來又補來了。

王:晚了兩個月,接到一個通知,到一個民辦初中去了。它那個校舍就是一個小巷子裏租了兩處民宅。我們去的都是和我類似經歷的學生,然後我們就到那去,三天讀書三天打工。

易:半工半讀。

王:對。

易:帶有勤工儉學的意味嗎?

王:沒有,所有打工的錢,全部支付學校的水費、電費、買黑板擦、買黑板、買桌凳、教師的工資,每一支粉筆都是學生打工的錢,都是我們打工的錢。

易:那給點飯錢嗎?

王:不給。

易:自帶?

王:自備幹糧。

易:自備幹糧,為學校打工,以求得一份上學的機會。

王:如果沒有這兩年,我們就失學了,小學畢業就失學了。所以我今年春節的時候,我請了十個同學,其中有四個當年是和我一塊兒拉車的的同學。

易:拉板車?

王:拉汽馬車,我們那個叫汽馬車。

易:什麽叫做汽馬車?

王:它就是一個很大的車,一輛車可以裝上幾千塊磚,是用大騾子拉的。

易:騾子拉了你幹嗎?

王:那個工廠裏面,白天是騾子拉,晚上我們把騾子拉的車借過來,騾子休息,我們代替騾子去拉車。當時我13歲。

易:拉得動嗎?

王:拉得動也得拉,拉不動也得拉。如果你不拉你就得失學,這個學校就不能維持。

易:那就是說,小學剛剛畢業,13歲的時候,就已經感到了生活的重負。

王:是。

易:那個時候有沒有想過人生的路?

王:當時只想到怎麽樣把這個學業完成,其他什麽也想不到,因為當時很艱難。除了我們拉車以外,我們還要經常去比如說我們到鋼鐵廠,砸礦石。砸礦石就很苦,發給我們一人一個錘子,然後在那一砸一天。把那個大礦石,砸得比雞蛋小一點的礦石。你那個左手要扶著,你不扶一敲下去這個礦石就飛了,左手扶著右手拿錘子,力量小了砸不動,力量大了能砸開,稍一偏就砸到手上去。我們幾乎沒有一個人都是不把手上砸出血泡的。

易:我們王老師確實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