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易中天面對面(第4/5頁)

主持人:過去可能沒這個可能,但是現在是不是有了這種可能性呢?

易:如果有可能我自覺下台嘛,如果說觀眾說我們都不喜歡你這樣講。因為很簡單,觀眾他可以用遙控器來投票,如果觀眾都不喜歡我這個,或者說只有寥寥可數的少數人喜歡,那我肯定下課,這有什麽呢?所以對這個問題我不存在改變和不改變的問題,只有上課和下課的問題。

*易中天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後轉至廈門大學,任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美學等跨學科研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易中天曾致力於讓學術走向大眾,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品讀中國》文化系列叢書,但當時影響不是很大。2005年,易中天在《百家講壇》開講後,帶動了他的圖書銷量,特別是《易中天品三國》屢屢占據圖書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易中天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但為此也招來了不少的非議。

主持人:還有學者質疑,認為易老師你在《百家講壇》上現在成為一個學術明星,或者成為一個電視明星,是不務正業,你把業變成了余,把余變成了業,你的本職工作是一個教師。

易:對,我們學校是這樣一種管理方式,就是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額定工作量,只要你完成了額定工作量,那你就是至少就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剩下的時間校方是不會過問的,可能有人把剩余的時間拿來繼續做他的專業,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人他用來做別的事情,比方說打麻將啊,比方說出去旅遊,比方說參加體育鍛煉,我覺得也都很好,也沒有什麽不可以,我只不過是把別人用來打麻將等等的那個時間用來做《百家講壇》而已,不行嗎?

主持人:如果善意地提醒,易老師如果把去《百家講壇》,把在電視上露面的這些時間更多的話來做研究,那不更好嗎?

易:其實,做《百家講壇》的這個過程它也是研究過程,只不過研究過程是隱伏或者埋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大家不知道的。馬克思說過,研究的方法不等於表述的方法,你不能通過表述方法去推測後面的研究。實際上在我品三國當中,我也提出了一些和以往學術界可能不太相同的一些觀點和結論,至少是一種非主流的意見,只不過我這種研究結果我沒有采取通常的那種發表學術論文、做研究報告的那種途徑去表達,我換了一個表達途徑而已。比方說,赤壁之戰之前孫劉聯盟的形成和孫權集團的決策過程,我的結論和《資治通鑒》就是不一樣的。這難道不是研究嗎?

主持人:挺好的一件事情,為什麽招致那麽多的非議呢?

易:很正常嘛,一個東西出來以後,有人喜歡就一定有人不喜歡,有人贊成就一定有人不贊成,喜歡和贊成的人越多,不喜歡和不贊成的聲浪也就越高,它是成正比的,非常正常。

主持人:落實到《百家講壇》這個具體欄目上來說,到底是電視成就了易老師呢,還是“易老師們”成就了《百家講壇》?

易:那我只能說是電視成就了我。但是我也隨時警惕電視會毀了我,我很清楚。

主持人:此話怎講?

易:因為這個電視它是一個大眾傳媒,是一個公共平台,在這樣一個平台當中你其實是被置於聚光燈下。尤其中央電視台這樣的國家電視台,一方面它是一個大眾傳媒,另一方面它是一個公共平台,那麽它是大家矚目的一個焦點,你一旦上了這個地方,你就把自己置於光天化日和眾目睽睽之中了,這個時候你的優點和你的缺點同時放大。而在我看來任何人都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的,誰能給我找出一個只有優點沒優缺點,只有成就沒有錯誤的人?有嗎,古往今來有嗎?不可能,上帝都犯錯誤,上帝還不知道伊甸園有條蛇呢,對不對。所以你一旦被放大了以後,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喜歡的人看見你全是你的優點,反感你的人看見你全是你的缺點,而且喜歡的人會把你的優點非常說得非常之優,優得不能再優,討厭你的人會把你的缺點說得非常之大,壞得不能再壞。這就是被電視這個公共平台和大眾傳媒放大的結果,所以作為一個這樣的主講人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絕不能因為有那麽多人的追捧,你就以為你是個什麽人物了,多麽多麽了不得,不能你上了一把電視,有了很多的觀眾,有了很多的讀者,或者說有了很多的Fans,你就以為你真是成了文化大師了,你就了不得了。

主持人:易老師害怕過這種結果嗎,擔心過嗎?或者說這種結果就是你所期待的。

易中天:既非我所期待,也非我所擔心,我不過順其自然而已,我不過是做了我想做、該做、能做的事情而已。不問收獲,只問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