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風雲際會(第4/4頁)

第二是他投奔孫權的時機。我們知道孫權接班的時候是非常地困難,而魯肅此刻早就到了江東。我們要知道魯肅到江東來跟誰來的?跟周瑜來的,但是他到了江東以後他不依附孫策,這一點很重要。就按說你是周瑜的人,你就應該跟著周瑜去幫孫策嘛,他不去。有一條史料說魯肅和孫策見了面,但是這條史料靠不住,已經被歷史學家考證過了,應該是沒有見面。孫策去世以後,魯肅不打算投奔孫權,他打算投奔誰呢?他打算投奔一個叫鄭寶的人,這個鄭寶是什麽人呢?不知道,沒傳的,可見他不怎麽樣,不是什麽人物。那魯肅寧肯去投奔鄭寶也不投奔孫權,說明當時流亡北士或者“賓旅寄寓之士”這些人不看好孫權,他們是猶豫觀望態度,不急於表態,當然也沒有反對,不像江東士族那樣反孫權,是個中間力量。但是這個時候魯肅一下子站到孫權這兒來了,這是一個信號啊。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魯肅就叫做來得巧。而且來了以後跟孫權大談什麽呢?“建號帝王以圖天下”,跟孫權談起做皇帝的事情來了,這個支持力度是相當可觀的。這是時機。

第三個是途徑。一般地說,“賓旅寄寓之士”進入孫權政權也是靠“賓旅寄寓之士”來介紹推薦,比方說嚴畯就是張昭介紹的。而魯肅這個第二政治勢力的黃色人物,是那個紅色人物推薦的,這也特別。而且魯肅進入孫權幕府以後擔任的職務是什麽呢?武職。開始還是做賓客了,就當了一段時間的賓客,後來出任武職。我們知道孫氏政權一般就是說,武以周瑜為首,以淮泗將領為主;文以張昭為首,以流亡北士為主,基本上是這樣一個系統。魯肅是一個中間人物。這就打破了孫氏政權的格局,表現出一種前兩股政治勢力合流的趨勢,所以這個意義是很大的。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知道,魯肅投奔孫權,並最終擔任武職,不僅表現出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這兩股政治勢力的合流;而且更進一步來看,既然流亡北士可以進入以淮泗將領為主的軍事系統,那麽,江東士族將來豈不是也可以嗎?這就使孫氏政權的三股政治勢力——淮泗將領、流亡北士、江東士族有了合流的趨勢。所以易中天先生認為,魯肅投奔孫權並最終出任武職,這件事情意義非常重大。那麽魯肅之後,接替魯肅軍職的是呂蒙,呂蒙是誰?他出任這個職務又有著什麽意義呢?

我們知道了魯肅的意義以後,我們就知道了呂蒙的意義。我們知道孫氏政權的軍事將領當中,最重要的是上遊統帥,所謂上遊統帥就是把守長江上遊的。那麽孫氏政權的上遊統帥是哪些人呢?第一個是周瑜,第一任,周瑜去世以後是魯肅,魯肅去世以後是呂蒙,呂蒙去世以後是陸遜,被稱為東吳四英將,四大英將,也是四任統帥。那麽這個第三任呂蒙又怎麽有意義呢?我們也來看他的身份。第一,呂蒙不是江東人,他是汝南富邳人,不是江東的。這一點和江東士族不一樣。第二呢,這個人沒什麽文化,叫“少不修書”,從小不學習的,所以他也不是什麽士人,他不是流亡北士。這一點和張昭他們不一樣。第三點呢,他雖然很早就參加了孫策的部隊,但是職位很低,開始大概就是一個勤務兵,這叫做“引置左右”,跟在旁邊的,也就是一勤務員;後來當了一個別部司馬,就是當了一個雜牌軍的小頭目。這個和淮泗將領他們也不一樣。所以如果說魯肅是和三股政治力量都說得上話,那麽呂蒙就是和三股政治力量都沾不上邊。

因此,我們如果說三股政治力量是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話,那麽魯肅和呂蒙就是灰色的,或者說他具有灰的色調。因為一個是都有關系,一個是沾不上邊。孫權需要這樣的一個灰色。為什麽呢?他在前期,他需要由灰色把他政治地圖上的紅、黃、藍三種顏色調和起來。因為灰色是可以跟任何色彩搭配的,你們會穿衣服的都知道,灰色好搭配。後期呢,他需要一個顏色實現他政治地圖的“泛藍”,那麽魯肅和呂蒙剛好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所以我們看一看孫氏政權長江上遊四大統帥的這樣一個任職的秩序,就可以證明田余慶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就是孫氏建國的道路就是江東化的道路。由一個外來的、依靠軍事力量建立起的政權,逐步地過渡到依靠本地世家大族力量建立的政權,這就是孫權建國的道路。

當然,這只是我們事後的分析,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我們覺得是這樣的;而在當時呢?在當時也許只不過是一次風雲際會,也不過是一次雙向選擇。我們來看一看周瑜勸說魯肅的時候是怎麽講的:周瑜說,現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也就是說,這樣一個亂世是我們男子漢大丈夫建功立業、幹一番事業的最好時候,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麽辦呢?周瑜引用了馬援答漢光武帝的一段話,叫做:“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不但君在挑選人才、挑選臣,我們作為人才、作為臣,我們也可以給自己選一個老板,那麽多老板嘛。而在周瑜看來,孫權是值得選擇的,周瑜認為他和魯肅跟著孫權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那麽孫權為什麽又值得選擇呢?請看下集——坐斷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