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奪嫡之爭(第3/5頁)

* 曹操選接班人,首先是選一個搞政治的人,其次還需要政治上必須可靠。因為只有選一個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業才能夠傳承下去。曹植無疑是有才的,但最終由於性格上的原因而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終於被正式立為太子,那麽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當選呢?

我認為曹丕最後當選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剛才講的,工於心計。

第二個原因,文武雙全。人家都知道說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們去讀《三國志》的這三個人的傳,你就會發現,曹彰的才能主要在軍事,是個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學,是文才;而曹丕是兩方面都有。從文的角度來講,曹丕是建安時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詩人嘛。雖然他的詩比曹操、曹植相對而言寫得差一點,但是他是中國第一個寫七言詩的人,另外他有文藝理論,曹丕的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還是文藝理論家。而且武功很好,他從小騎馬、射箭,功夫是相當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個叫鄧展的將軍討論劍術,講著講著鄧展說,你說得是頭頭是道,曹丕說那我們比試比試嘛,順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時候甘蔗剛剛引進中國,還是貴族才能吃的東西,——抓起一跟甘蔗扔過去,然後自己再抓一根,說來,啪啪啪幾下,把鄧展打倒。全了,所以這也是原因啊。

第三個原因,就是曹丕身為長子。這前面我已經講過了,長子又是嫡子,他這個地位是很高的。當時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見,我們在上一集講到崔琰就是公開回答說立嫡以長,沒有爭議,其他人也寫信給曹操說,這個原則不能破壞。最好玩的是賈詡,曹操去征求賈詡的意見,說你看,這兩個兒子,我選誰好啊?……曹操說我問你呢,你怎麽不說話啊?他說我在想事兒,在想事。曹操說,你想什麽事兒啊?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什麽意思呢?就是袁紹和劉表共同犯了一個錯誤,選接班人的時候沒有立嫡長子,立的都是幼子,結果敗了,曹操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個原因。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為長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爭中占有先天優勢,但這些不足以撼動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後來曹丕在與曹植的暗中較量中,有兩個關鍵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麽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又是如何幫助曹丕的呢?

* 剛才易中天先生講到,曹丕當選為太子是具有先天優勢,但是我們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寵愛,所以兩個人的競爭也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著曹操的各方面考驗。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曹丕陣營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麽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個原因,高人指點。曹丕和曹植在奪嫡的這個鬥爭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這邊主要是三個人,一個叫丁儀,第二個叫丁廙,第三個人叫楊修;曹丕這邊呢,一個,叫吳質。但是現在看起來,我們俗話說三個醜皮匠抵個諸葛亮,曹植這邊丁儀、丁廙、楊修這三個醜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諸葛亮,他連吳質都抵不了。吳質怎麽幫曹丕呢?給他定了兩條,第一個叫做輸誠,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達你的誠意;第二叫設疑,你要讓你的父王懷疑他們。

有一次曹操遠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這個曹植就出來念文章了,估計頭一天晚上已經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表達依依不舍的、文采華麗的這篇文章,朗誦。這一朗誦,果然文章寫的漂亮,大家覺得不錯,文章寫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結果曹植心裏也舒服,曹操心裏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麽辦,因為他寫不過曹植啊。這時候吳質就在耳邊上說:“王當行,流涕可也。”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遠征了嗎,遠征不是有風險嗎,你不是舍不得嗎?哭嘛。曹丕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頭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動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淚,所有人都流下眼淚,陪著一起哭,大哭一場。哭完了以後,曹植寫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說那些華麗的辭藻誰記得住啊?所以我說吳質啊,質樸的“質”,他這個“質”,他不愧為叫吳質,他用做最質樸的,同時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時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同時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獲得了勝利。於是,散了以後大家都議論說,哎呀,看來還是五官中郎將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個人呢,就未免有點作秀啦,未免有點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親呢,還是趁機來賣弄一下自己學問啊,搞不清楚了都。所以我一再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最樸素的東西,最樸素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