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深謀遠慮(第2/4頁)

* 曹操的殷勤讓漢獻帝十分感動,他任命曹操為大將軍,這雖然是虛銜,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做事情師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撈了一把,這讓其他諸侯十分眼紅。那麽,當時實力強大的諸侯袁紹又是如何對待這件事情的呢?

袁紹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麽呢?是反應慢,我們將來講官渡之戰的時候我還要講這一點,袁紹和曹操比他的反應總是晚半拍。曹操一搶先袁紹反應過來了,反應過來以後仗著他人多勢眾,他也提出來說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說皇帝不能住在洛陽,洛陽已經被董卓毀掉了;也不能住在許縣,許縣那個地方不好,地勢很低,很潮濕,我們皇上住那兒不舒服,應該把他移到甄城來,就是移到袁紹的地盤來,準備和曹操共享這一張王牌。曹操聽了以後肚子裏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說分一口給你,有這麽好的事嗎?嘴巴上不能這樣說,於是曹操用皇帝的名義下一道詔書,一本正經地教訓了袁紹一番,說袁紹啊,你確實兵多將廣,你也確實實力雄厚,那麽朕流離失所的時候怎麽沒見到你來勤王啊?怎麽一天到晚看見你不是發展自己的勢力,就是攻擊別人啊?你對大漢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紹也清楚這個東西就是曹操寫的,那不會是皇帝寫的,但是是皇帝的名義蓋了皇帝的印發出來,只好寫一封檢討書。你說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虧嗎?

曹操搶先一步把皇帝從洛陽迎奉到許縣以後,大家才恍然大悟,說曹操沒有吃任何虧啊!他得到了很多的頭銜,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擁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曹操現在幹什麽事都顯得理直氣壯了,至少是“顯得”,他動不動都可以用皇帝的名義來下命令,來出兵,他師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奉天子之後,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政治上永遠正確的這樣一個不敗之地,所有的政敵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確了。當然了,按照中國傳統政治的規矩,其他各路諸侯也可以提出一個口號,叫做“清君側”,那皇帝身邊有小人呐,小人就是曹操啊,我們去把他除了。那總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義直接下詔,說你就是小人,它來得便當嘛。所以現在曹操不管幹什麽事情,是打擊他的敵人也好,是任命他的親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這樣一個名義,一個在當時看來正當的名義。因此在這一點上,曹操所有的敵人政治上矮了一頭。後來就連諸葛亮作《隆中對》的時候跟劉備他也說了一句話,他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就是這一點我們確實是抵抗不了,諸葛亮都說抵抗不了。所以曹操這個舉動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實際上我們看,毛玠的建議和沮授的建議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的,毛玠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一條是尊奉天子,一條是發展實力;沮授的建議是什麽呢,“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也是這個意思。但是你仔細一咂摸,這兩條建議的格調是不一樣的,毛玠的建議比沮授的建議格調高得多,高在哪裏呢?他是奉天子,不是挾天子,“奉”是尊奉,是維護;“挾”是挾持,是利用,這豈可同日而語啊!所以格調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紹一樣,或者說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樣,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這個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張,誰搶先拿到手誰就是王,可惜袁紹不聽。

* 曹操搶先在袁紹的前面將皇帝遷到了自己的地盤,就可以利用皇帝這張牌來發展自己的力量,號令不肯臣服的諸侯。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提到皇帝遷到許縣後,朝廷大小事物都有曹操決斷。那麽在真實的歷史中,通過尊奉天子,曹操真的能夠順利發展自己的力量,號令那些不肯臣服的諸侯嗎?

不能。第一個,袁紹就不聽他的。曹操當了大將軍以後為了平衡,也知道袁紹這個人的實力很大,必須安撫一下,再說袁紹怎麽說也是他小時候的哥們兒,於是建議皇帝任命袁紹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當時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誰知道袁紹不幹,跳起來了,什麽,我袁紹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將軍,那我上朝的時候站班排隊我不是要排在他後邊,哪有這個道理,曹操是什麽玩意兒,曹操這個人我跟你們講,他曹操這個人死了好幾回了,都是我袁紹救他的,現在他倒爬到我頭上來撒尿了,他想幹什麽!袁紹說了這樣一句話:他難道想挾天子以令我嗎?這是原文。袁紹這個話說得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你要知道當時就是大將軍也好,什麽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實說那都叫做徒有虛名,因為當時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每個地方都是地方軍閥在把持著的,朝廷的號令出去,反正這是叫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就是那感覺。大將軍和小將軍是沒有什麽區別的,關鍵是你的地盤有多大,你何必要爭這口氣呢?